今日头条

“是医院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 本报记者 刘立夏

早产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分娩的新生儿。今年11月17日是第17个世界早产儿日,主题为“有爱,有未来——早产宝宝更需要肌肤接触”。近期,围绕这个特殊的纪念日,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亲子互动拍照、抚触工作坊、经验交流、宝宝爬行大赛……世界早产儿日当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举办了一场洋溢着快乐和感动的活动,参与活动的孩子、家长和医护人员发出了共同的心声:请给早产儿更多的关爱和信心。

“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在布满气球、玩偶的活动区,30多名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围坐在地垫上,正随着护理人员的指挥边拍手边唱歌。这些孩子中大的五六岁,小的才八九个月。他们手舞足蹈,声音响亮,谁都看不出他们曾是“早到的天使”。

据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李笠介绍,医院新生儿科承担着北京市一部分早产儿和危重新生儿的救治工作。每年大约有1万余名孩子在医院出生,新生儿科收治患儿3000名左右,其中重症患儿超过1000名、早产宝宝约有600~800名。随着治疗手段的丰富、诊疗技术的提升、监测设备的发展,早产儿和胎龄28周以下的超早产儿存活率不断提升,不良预后率控制在10%以下。

“寇大夫,我家孩子为什么不爱和别人交流呢,是不是和他早产、缺乏安全感有关?”活动现场,一位爸爸向新生儿科副主任寇晨咨询,两三岁模样的孩子躲在爸爸身后,好奇又羞涩地望着寇晨,这位他曾经的“临时家长”。“平时要多引导、鼓励孩子交流,给孩子足够的正向反馈,为他创造和同龄人一起游戏、学习的环境。”寇晨耐心解答:“孩子成长中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见得与他是早产儿有关,家长要密切观察,如有问题及时和医生沟通。”

寇晨介绍,新生儿科在早产儿的救治和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极推行袋鼠式护理等科学护理方法,帮助早产宝宝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提升安全感,促进其生长发育。科室配备了完善的急救体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治疗。

“早产宝宝一出生,科室就与家长沟通合作,针对宝宝的情况,共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寇晨说,“近年来,医院探索建立了规范的高危儿出院后随访体系,我们非常欢迎家长与我们随时沟通交流。在宝宝的治疗和成长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也要为家长抚平焦虑,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次作为家长代表分享孩子成长经历的彭女士介绍,儿子彭彭出生时仅32周,体重只有1600克,如今12岁的他已成长为一名身高1.63米、体重近60公斤的初中生,还获得了北京市“希望之星”英语大赛银奖。

“那时他太小了,都不能自主呼吸,好不容易从新生儿科转到普通病房,快熬到出院,却发现脑部感染。”回忆起孩子出生时闯过的一道道关,彭女士依然眼圈发红。最终,在家长和医生的精心呵护下,彭彭得以健康成长并渐渐“追赶”上同龄孩子,变得独立而自信。“我们要相信医生、相信孩子、相信生命的坚强和可爱。”彭女士说。

“说实话,现在除了来医院检查的次数多一点、医生随访的次数多一点,我没发现我家宝宝和足月宝宝有什么不同,经常忘记了她是个早产儿。”活动现场,李女士怀抱着刚满两岁的女儿“小十一”说。这个头发漆黑的小姑娘正闪着大眼睛东瞧西看,很难想象她曾经是一名体重仅2000克的早产儿。“可以说是医院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我们非常感恩!”李女士表示。

“其实我们医生也非常感谢孩子的家长,”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马建荣说:“他们的信任让我们更有信心,积极对孩子进行救治,才创造了这些生命的奇迹。”

30多年的临床经验让马建荣见证了新生儿科的快速发展。在她看来,早产儿多数发育不成熟,难以像足月孩子一样从宫内过渡到宫外,需要一些人为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呼吸、循环、消化、代谢、神经等方面的问题。“以现在的医疗救治能力,如果没有极特殊的情况,我们鼓励家长对早产儿进行积极救治。有生命,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