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监管转向服务 促进职业健康
浙江省温州市疾控中心(温州市卫生监督所)职业卫生监督处 项晓微 温州市卫生健康委 潘李云
浙江省温州市是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中国创业第一城”。特殊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使得温州市的职业健康保护任务更重、压力更大,也决定了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是温州市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年5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温州市常住人口达976.1万人,市场经营主体总量超140万户,职业病危害涉及的主要行业领域用人单位达1.62万家,接害人数≥3人的企业达12039家。
近年来,温州市始终将职业健康促进摆在健康温州建设的重要位置,紧扣“三个环节”,推动“三个转变”,扎实推进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积极营造促进健康的职业环境,稳步提升劳动者健康水平。
创新执法方式
粗放执法转向精细执法
精准分类施策。温州市结合本地企业实际,优化完善方案,督促企业开展职业卫生管理自查,目前已完成11230家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其中Ⅰ级2023家、Ⅱ级8851家、Ⅲ级356家;完成11153家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其中甲类4405家、乙类4288家、丙类2460家。同时,结合“双随机”检查,对辖区企业按照“甲、乙、丙”分类实施递增比例抽查执法,截至今年11月,共检查企业671家,查处企业职业卫生违法案件221件,其中初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63件、给予警告67件、罚款91件,罚没款396.54万元。
前移监管关口。依托“浙里卫企”平台,温州市开展关键因素画像与风险化解工作,归集申报、检测、体检、培训及监督执法数据,实现“一人一档”“一企一案”,形成“画像—整改—审核—解除”监管闭环,提前化解职业健康风险。今年以来,共帮助1.03万家企业化解风险点近5万个,估算为企业避免行政处罚1.24亿元。
无感靶向监管。温州市推进“智慧卫监”平台建设,推行“互联网﹢”智慧监管模式,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开展在线监测监控和智能分析,已覆盖矿山、鞋材、家具等领域81家重点企业,动态跟踪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实现全程无感监管,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达”。
转变执法理念
惩罚监管转向主动服务
推行包容审慎监督。在执法过程中,温州市坚持处罚与教育并重,推行“轻微免罚、首违不罚”等柔性执法方式,针对10种不予处罚事项,健全轻微违法行为告知承诺制,针对自查发现或系统推送的轻微违法违规行为,督促限期整改。近两年,全市共受理企业职业卫生初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案件362件,让“刚性执法”释放“柔性温情”,助力打响“温暖营商”品牌。同时,温州市“利企安企暖企”经验在全国推广,“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推进行业自律行动。温州市推动组建由市场经营主体参与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协会,强化行业协会(园区)联通作用,牵头相关行业组织制定行业合规指引,比如《浙江省印刷行业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合规指引》《浙江省制鞋业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合规指引》《龙湾阀门行业合规指引手册》《乐清市低压电器行业职业卫生高频违法事项行政合规指引清单》等,帮助企业消除风险隐患。此外,发挥电镀、箱包等行业协会作用,准确摸清底数,开展统一的培训宣教以及检测、体检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推动合规企业建设。围绕“助企@健康”行动,温州市实施优化职业健康体检智慧化服务等十大举措,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指导。今年,浙江省疾控局推行合规企业建设以来,温州市113家企业参与承诺合规管理,79家企业完成合规建设。为持续创新助企服务模式,温州市还推进企业职业健康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打造职业病危害培训课程体系,推行虚拟现实(VR)人机互动等宣教形式,不断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获得感。
拓展执法深度
“单兵作战”转向“兵团作战”
建强监督队伍。为强化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专业技能训练,温州市举办“蓝盾讲坛”系列活动,通过省市级专家现场授课、监测仪器应用操作、深入企业现场观摩等形式,持续提升人员能力素质。目前,温州市疾控中心共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14名、兼职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60名,进一步充实执法力量,构筑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团队。
织密协管网络。目前,全市共配备职业卫生乡镇协管员188名,承接对企业的巡查、宣教等任务,推动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直达基层、直达企业、直达个人,压实乡镇“属地管理”责任,构建“县乡一体、条块抓统”的基层治理格局,推动乡镇协管机制在职业健康监管中的运用。截至今年11月,全市乡镇协管巡查率达95.02%,累计开展线下培训70余次,培训企业1万余家。
强化部门协同。温州市疾控中心会同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等开展温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联合有关医疗机构建设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实训基地,设立职业健康检查机构35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7家、职业病诊断机构2家,持续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职业健康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