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疫情预警 防控须多管齐下
□特约记者 孙国根
今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把猴痘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示猴痘疫情存在扩散风险。“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对全球公共卫生威胁发出的最高级别警报。在此次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共宣布了7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为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4年的西非埃博拉疫情、2014年的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疫情(小儿麻痹症)、2015—2016年的寨卡疫情、2019年的刚果(金)埃博拉疫情、新冠疫情、2022年的猴痘疫情。
猴痘疫情两次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了业内专家及公众的广泛关注。针对猴痘的传播、预防、监测,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
跨国传播风险有上升可能
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感染猴痘病毒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卢洪洲介绍,猴痘病毒分为两个进化分支——分支Ⅰ和分支Ⅱ,2023年9月在刚果(金)发现了猴痘病毒分支Ⅰb变异株。现有数据表明,感染分支Ⅰb变异株后引起的症状可能比分支Ⅱ型更加严重,出现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更高。“本轮疫情主要由猴痘病毒分支Ⅰb变异株引起。自去年在刚果(金)出现以后,分支Ⅰb变异株已扩散至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等邻国。”卢洪洲说,目前疫情已扩散至多个非洲国家,尽管大部分病例集中在刚果(金),但不排除疫情已扩散至全球的可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猴痘病毒分支Ⅰb变异株不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还可通过人际接触传播,如接触患者的分泌物、皮疹或被患者污染的物品。分支Ⅰb变异株较多地通过性渠道传播,且引起的病变多见于生殖器。”卢洪洲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境内流行的猴痘病毒属于分支Ⅱ型。
卢洪洲认为,考虑到旅游和国际交往的频繁,猴痘病毒跨国传播的风险可能随之上升。但由于猴痘病毒主要通过长时间密切接触传播,如性行为、皮肤接触以及与他人近距离交谈,其人际传播能力相对较弱。
加快开展疫苗与药物研发
随着全球疫情形势不断演变,我国猴痘疫苗的相关临床试验也在及时展开。比如,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复制缺陷型猴痘疫苗临床试验申请已于2023年7月获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正式受理。
“除了接种疫苗,猴痘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治疗,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西多福韦、布林西多福韦、替韦立马等。”卢洪洲介绍,他的团队也在开展一系列猴痘小分子药物临床试验,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较低剂量即可特异性抑制猴痘病毒的增殖。
加强公众自觉防范意识
考虑到猴痘疫情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为进一步科学规范开展猴痘疫情防控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在此之前,为应对猴痘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强调提高临床早期识别和规范诊疗能力。2023年7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猴痘防控方案》,着力提升猴痘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卢洪洲认为,基于目前的防控措施和国内的疫情监测情况,我国再次出现感染人数快速增加的可能性较低,但是仍需保持警惕,继续加强监测,落实防控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
“我国目前有严格的边境防疫管理方法,可通过多种防控手段防止国外病例的输入。另外,我国部分人群已经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但仍应加快开展疫苗研发,以备不时之需。”卢洪洲说。
为预防猴痘的传播,卢洪洲建议公众采取以下防控措施:避免与健康状况不明的人员发生性行为;出境旅游人员要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啮齿类、灵长类等动物;如果发生高危行为,应进行21天的自我健康监测,并在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若接触猴痘病毒感染者,应在4天内接种疫苗。鉴于医护人员在护理猴痘患者时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即使没有接触过猴痘病毒,也要接种疫苗。由于猴痘病毒在某些地区的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中传播较为集中,这一群体也应接种疫苗。”卢洪洲说。
世卫组织批准首款猴痘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9月13日说,已批准总部位于丹麦的巴伐利亚北欧公司所产猴痘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申请。这是首个获世卫组织批准用于抗击猴痘疫情的疫苗。
获得批准后,18岁以上人群可间隔四周接种两剂这款猴痘疫苗。鉴于刚果(金)多数猴痘确诊和死亡病例为未成年人,世卫组织说,这款疫苗也可用于婴儿、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来源:新华社
《猴痘防控科普知识(2024年版)》节选
我国猴痘疫情形势如何?
我国猴痘疫情目前保持较低流行水平,大部分省份均有病例报告,90%以上病例为男性,主要通过男男同性性行为等密切接触传播,超过40%的病例为既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目前,我国确诊病例的病毒基因测序均为分支Ⅱ型病毒,尚未发现分支Ⅰ型病毒,需动态跟踪评估国际疫情形势和分支Ⅰ型病毒输入风险,做好防控应对准备。
我国对猴痘疫情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2023年6月我国首次报告猴痘本土病例后,迅速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处置”原则,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开展医疗机构、重点人群、入境人员和重点场所等多渠道监测,加强疫情分析与风险研判,针对性地开展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坚持发现一起、控制一起,及时阻断疫情传播,确保全国猴痘疫情整体处于较低流行水平。
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进一步防范应对猴痘疫情输入?
我国认真总结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和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以来的有效做法,进一步加强联防联控,建立健全部门会商协作机制;强化入境人员卫生检疫,对前往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开展健康宣教,倡导做好个人防护,归国后做好健康监测,严防猴痘病毒特别是分支Ⅰ型病毒输入传播;加强疫情多渠道监测,做好培训演练和防疫物资准备,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处置猴痘输入疫情。
来源:国家疾控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