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适老化药学服务进展加速

人口老龄化加剧给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带来多重压力和挑战。其中,老年人群的用药安全问题成为行业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日前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合理用药·中国行动2024年度经验交流大会”的老年用药分会场上,与会专家围绕如何保障老年人群用药安全、推行适老化改革等热点话题进行交流与分享。

多重用药问题普遍存在

我国老年人口多,老年人又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多重用药现象普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率高达70.8%,平均用药数量为9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该院药学门诊的数据进行统计显示,服用药物在5种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比达75.8%。该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张晶晶表示,多重用药增加了不良药物相互作用(ADI)的发生风险。我国40%的卧床老年人处于潜在ADI风险中,其中27%的老年人处于严重风险状态。

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金鹏飞也提出,多重用药问题带来的用药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药物不良反应和ADI等尤其值得关注。

多重用药不仅给临床用药安全带来挑战,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对北京市医保数据库进行的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中,与服用1至4种药品相比,服用5至9种药品可增加住院药品费用1712.2元。

创新实践保障用药安全

面对上述挑战,如何确保老年患者的用药更安全合理?

针对老年患者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的特点,北京医院手术麻醉科主任医师于晖从麻醉科的临床实践角度对合理用药提出了两方面建议:一是通过开展更多临床研究,推动中国老年患者麻醉临床实践进步;二是针对老年患者的麻醉特点,转变既往临床管理路径和管理模式。

于晖表示,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多学科协作。这是因为麻醉专业有自己的局限性,必须借助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优化疾病诊疗方案,对人体机能的衰退做进一步治疗和预康复管理。

实际上,多学科协作已成为很多医院加强合理用药的有效手段。张晶晶表示,新的老年人用药管理理念应该是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共同参与,借助标准化用药评估工具,实现全面而又个体化的精准管理。这项工作由临床医生(包括老年科医生、营养师、康复师和心理医生)、临床药师和临床护士等多学科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其中,临床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严格依照适应证和禁忌证,结合综合评估结果开具处方。临床药师是合理用药的“守门人”,临床护士则是药物治疗的主要执行者。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药学部主任李功华以安眠药的使用为例,提出了临床合理用药的几个基本原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对老年患者使用此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进行充分评估,还要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动态评估。

张晶晶介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取了多种模式,以应对老年患者的用药风险挑战。例如,针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采取药物重整服务模式,即对纳入项目管理的患者,由药师进行门诊药物重整,比较当前用药清单与本次就诊医生开具的门诊处方及病历本中用药的一致性,发现药物相关问题,分析并制订计划,实施干预,最终更新患者当前用药清单。

用心做好适老化药学服务

让老年患者的需求被看到、被听到、被满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适老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专门对药学门诊进行适老化改造。该院药学部主任李静介绍,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药学门诊的药师将某些用药的注意事项制作成具有节奏感的顺口溜,方便老年人记忆。如果还是记不住,药学门诊的药师也准备了纸质和二维码的文字版用药指导,用于帮助老年患者更加清楚地了解用药信息。

“老年患者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比如有的患者眼神不好,我们就用更加简化的大字版文字印刷用药信息;又比如有的患者看不到,我们就采取录制音频的方式让他们收听用药信息。”李静说。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冯锐认为,医疗机构做好适老化改革除了要提升相关医疗服务能力之外,还应建立起针对老年患者的共病管理方案,比如制作老年共病的治疗手册,编写老年共病临床治疗指南,分级分类对老年患者进行用药交代和用药教育等。

加强用药教育是确保老年患者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之一。浙江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韩奇提出,科学的宣教能够大大提升老年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这是保证药物发挥疗效的基础。

虽然用药的适老化改革已经在很多医疗机构陆续开展,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事管理科主任卢晓阳认为,这项改革还应该继续加速推进。“目前,不论是人力配备还是投入的资源都还不够。这项工作不仅是药学部门的职责,还是整个社会都应该承担的。我们要设身处地地考虑老年患者的需求,提供更加适老化的服务。”卢晓阳说。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医务处副处长钟松阳说:“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医务人员,我们要从关心、关爱老年人的角度做好医疗健康的适老化服务,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连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