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位临床医生参与,边缘区淋巴瘤白皮书手册发布
在1月17日-19日举办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 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5年CSCO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上,《中国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生存现状和临床诊疗白皮书》手册发布。
白皮书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联合全国淋巴瘤专家发起,共有159家医院的354位临床医生参与此次白皮书调研,覆盖27个省份。
边缘区淋巴瘤是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好发于老年人,通常发生在淋巴结边缘或附近组织。调研结果显示,我国边缘区淋巴瘤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9岁,男性占比为62%。约有62%的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在首诊时未能获得明确诊断,且与发病部位存在相关性。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白皮书具有大样本、广覆盖、多层次的特点,我们通过调研全面了解当前我国边缘区淋巴瘤诊疗现状、理解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断旅程、分析现有治疗方案的应用现状和患者转归、探索新药和新治疗模式的发展趋势。
边缘区淋巴瘤不同亚型在不同研究中的发病率和生存现状有所不同,我国仍缺乏相关数据,白皮书填补相关患病数据的空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教授表示,当前边缘区淋巴瘤诊疗中还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诊断不清、首诊科室分散且诊断意识低、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少、传统治疗毒副反应高等问题,白皮书也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赵维莅教授表示,边缘区淋巴瘤疾病进展慢但易复发,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边缘区还有一定的特殊性,就诊科室分散、易误诊、缺少系统的诊疗路径,因此我们要更多地推动标准诊疗路径的形成。
由于边缘区淋巴瘤的原发部位较多、分型复杂、异质性高,导致诊断难度较大,这也使其处于边缘状态。因此需要通过病理诊断能力提升、多学科会诊、设立专病门诊等举措尽快做出精准诊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主任牛挺教授谈到,同时也应考虑新型BTK抑制剂等无化疗方案改善预后,降低副作用,进一步提升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
天津市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主任张会来教授介绍:在治疗方面,边缘区淋巴瘤多年来采取的治疗手段较为传统,早期患者以放疗等局部治疗为主,晚期则以免疫化疗较为常见。不过,随着靶向药BTK抑制剂在边缘区淋巴瘤治疗可及性的提升,我们可以尝试小剂量放疗联合靶向药用于一些特殊类型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同时也可以在晚期有治疗指征的患者中推荐BTK抑制剂联合CD20单抗的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张薇教授提到,越来越多的靶向药可以对复发/难治性边缘区淋巴瘤实现精准治疗,包括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为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
精准靶向创新药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已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有望将边缘区淋巴瘤治疗带入无化疗时代。马军教授介绍道。根据白皮书调研结果,一线系统治疗边缘区淋巴瘤的常见方案主要为免疫化疗和以靶向治疗为主的无化疗模式,54%接受一线系统性治疗的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继续接受维持治疗。以靶向治疗为主的无化疗方案成为边缘区淋巴瘤治疗的新趋势。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