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打造特色医务社工服务品牌
为了让患者在就医时“心里有依靠”,从2018年开始,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就积极投身于医务社工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中,不仅在院内为患者提供困难救助、心理支持、健康教育等全方位的支持,还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在医院的日常运转中,医务社工是一群默默奉献的“可爱之人”,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温暖与慰藉。
2024年3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印发2024年全省卫生健康重点任务责任清单,其中明确“加强人文关怀,开展暖心服务,在三级医院推广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制度”。作为全省较早推行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的医疗机构,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路径。
建队:组建专职队伍打造社工服务品牌
在制度建设方面,社工科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涵盖7个院级制度及与之配套的4个部门制度,并制作《志愿者服务手册》,为志愿者们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在实际工作中,医院不断探索医疗服务与社工工作有效融合的创新模式,由医务社工带领医务志愿者活跃于患者服务、职工服务、社区居民服务和社会服务4大板块。通过个案工作、小组活动、主题活动及社区活动等不同形式,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服务,并建立起“2468全程全周期”社工服务体系。该体系以医务社工和医务志愿者为两大核心服务主体,从身、心、社、灵4个维度出发,贯穿预防宣教、筛查转诊、入院适应、住院探访、出院准备、回访追踪6个关键服务阶段,精准聚焦特需特困患者、肿瘤患者、康复患者、失能失智患者、未成年患者、女性患者、医护人员、社区居民8类重点群体,为其提供全程、全周期的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
为了进一步凝聚志愿服务力量,医院倾力打造了“三沐阳光”志愿服务品牌,先后成立“三沐阳光”志愿服务总队、“三沐阳光”医务社工志愿服务队和“三沐阳光”健康促进宣讲团,分别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工服务。
改变:志愿服务不只是“帮跑腿”
作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省级首批医药卫生重点学科、首批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和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在省内久负盛名,其康复护理院项目作为医院打造的现代化医康养综合体,更是山东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项目,主要为失能、半失能、失智者提供服务,其中75岁以上老人占比1/3以上。
为实现“在康复中生活、在生活中康复”目标,医务社工策划了“快乐医养”高龄老人生命教育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针对有艺术爱好的老人成立“快乐创作”小组,针对失能失智老人成立“快乐生活”康乐小组,针对爱表达的老人成立“快乐分享”故事小组。这些活动让老人们在互动中锻炼、学习、创作、分享,感受个人价值与团体支持,从而适应并享受晚年生活,显著提升健康和幸福指数。目前该项目已开展92期。
“好心‘晴’”孕产妇心理支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阳光康复”康复患者服务项目、“发现彩虹”重症康复照护者服务项目、“放飞心灵”神经外科患者及照护者服务项目、“萨提亚”护士自我效能提升小组……目前,社工科结合临床科室工作和患者实际需求,已开展服务项目20余个。专业社工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医院志愿服务的内涵,也提高了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让广大患者“实打实”获益。
暖心:“特别”的关爱献给“特别”的他们
自2018年以来,医务社工共开展个案服务86例,服务对象涵盖“三无”患者、贫困患者、肢体残疾儿童、未成年康复患者、肿瘤患者等各类特殊群体,开展心理疏导、小组分享、困难救助、生活指导等个性化社工服务441次,参与服务人次超过8200次,不仅为众多患者及其家庭带去了帮助与温暖,也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创新:探索生命教育新路径
截至目前,“三沐阳光”生命教育公益体验营已开展21期,吸引了669名学生及家长参加,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突破:服务延伸,点亮社区希望之光
济南市四里村街道的李女士曾是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的一位住院患者。近年来,其老伴儿和儿子先后离世,她成为了“失独”老人,丧失了生活信心,更不愿与社会接触。医务社工了解情况后,及时为她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她参与社区各类志愿活动。慢慢地,李女士重拾生活信心,走出了阴霾,还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三沐阳光”志愿服务队还结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开展的“四送四进四提升”“万名医护进乡村”等活动,将优质社工服务和医疗资源送到“家门口”和“地头边”。
展望:持续前行,用专业回馈社会责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凭借着在医务社工和志愿服务领域的卓越表现,医院先后获得相应国家级荣誉9项、省级荣誉7项、市级荣誉4项。“三沐阳光”医务社工志愿服务队已成为医院公益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医务社工队伍将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深入触及更多亟待关怀与援助的群体,走进社区、学校、单位及企业,将温暖与帮助播撒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编辑:周宇洁 李宁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