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殊”儿童同享免疫保障
□本报记者 肖薇
患有免疫缺陷病等特殊疾病的儿童能否接种疫苗?如何接种疫苗才是安全的、科学的?近年来,随着预防接种服务精细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不少地方的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围绕这项工作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帮助众多孩子和家长走出了无所适从的困境。但整体而言,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评估仍是一个新生事物,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快推广。
决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专家表示,特殊健康状态儿童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儿童,若因此未能接种相应疫苗,与健康儿童相比,这些孩子是罹患相应疾病的高危人群,而且发生重症或死亡的风险更高。因此,特殊健康状态儿童更需要通过精准的预防接种服务获得免疫保护。
针对早产儿与低出生体重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以及存在过敏、免疫功能异常等情况的常见特殊健康状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已明确相应的接种原则,对相关接种问题进行了说明,其目的也正是加强对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的免疫保护。
然而现实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疫苗漏种、迟种现象普遍存在。
家长的接种意愿、对预防接种的理解和认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身体不好,接种疫苗会带来更多风险,因此拒绝接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健康状态过度担忧,即使孩子处于适合接种的状态,也不敢让孩子接种。
同样的担心与纠结也在预防接种工作人员中存在,他们既担心接种疫苗会出现不良反应,又担心不接种会让孩子少一些保护。因此,这些孩子的健康状态和接种禁忌如何判定、哪些情形可以接种、接种后是否安全有效、是否会出现与接种相关的不良反应等,一直以来都是疾控机构、预防接种单位关注的焦点。
“为特殊健康状态儿童提供接种建议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其本质是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寻找平衡。”一位疾控工作人员如是说,“相关医务人员是否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否能够全面掌握相应疾病特点、接种禁忌、不良反应处理方面的知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接种工作的开展。”
专家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一些地方的疾控机构已组织多领域专家,通过开展研讨论证、循证医学研究等,制定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或建议,探索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模式。
北京市顺义区疾控中心的相关研究始于2015年,历经十年探索,已初步形成了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顺义模式”。顺义区疾控中心组织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多学科专家对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进行分类论证,形成了针对先天性心脏病、川崎病、过敏性疾病等40余种疾病的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及建议,精确指导预防接种单位实施疫苗接种,满足了大部分儿童的接种需求。同时,依托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成立顺义区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中心,由儿科专家坐诊,为疑难病例提供个性化接种方案。
在长三角地区,浙江省杭州市疾控中心、江苏省苏州市疾控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共同编写了《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系列材料,针对26种常见的特殊健康状态提出接种建议,为临床医生和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此外,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等也制定了专家共识或建议,按照具体的特殊健康状态类型或疫苗种类,给予接种指导。
评估门诊建设走向规范
我国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大多出自预防医学、护理等专业,对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进行评估和判断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医疗机构纷纷设立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评估门诊,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全国较早设立疫苗接种评估门诊,由传染、免疫、特需诊疗等领域的临床医生组成专家团队,为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研究制定个性化接种方案,同时对疫苗保护效果进行随访和评估。
2020年,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设立省级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评估门诊,通过多学科会诊模式开展预防接种评估。截至目前,陕西省各设区市也设立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门诊9家、评估门诊6家。陕西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胡伟军介绍,在省级评估门诊,医生首先会对特殊健康状态儿童进行病史采集,完善相关检查,随后对病历资料进行整合,开展多学科会诊,给出接种建议。省级评估门诊开设以来,已为近5000名特殊健康状态儿童进行了评估。
2022年,河南省儿童医院疫苗接种专家评估门诊成立,有效衔接预防接种与儿科诊疗,为有疫苗接种咨询需求的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同时也为特殊健康状态儿童提供个性化疫苗接种方案。开诊以来,已为200余名特殊健康状态儿童解决了接种难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展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评估服务,如何保障相关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性,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2024年7月,上海市疾控中心、江苏省疾控中心、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疾控中心等单位共同研究制定的《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评估门诊与转诊系统建设规范》正式发布。《规范》对评估门诊建设的资质条件、人员配置、工作内容与流程及质量管理等进行了规定,为推动评估门诊规范化建设、做好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服务提供有效助力。
短评
期待更多孩子走到“伞”下
在不少疾病面前,预防接种为孩子们撑起了一把把“健康保护伞”,但特殊健康状态儿童该如何接种疫苗,一直困扰着很多家长。我们高兴地看到,专家共识和建议的出现、评估门诊的设立,已经为不少家长解决了现实难题。但不可否认,相关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期待能有更多孩子走到“伞”下,因此需从几个维度加快相关工作的推进。
首先,应更加重视并加强专家共识和建议的指导作用。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提升临床医生和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对于专家共识和建议的认知认同,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但需要指出的是,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的具体情况可能较为复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在熟知专家共识和建议的同时,还需加强实际处理经验的积累。
其次,加快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评估门诊建设,加强其与预防接种流程的顺畅衔接。建立并推广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流程,完善跟踪随访机制,研究并完善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策略,不断提升服务的可及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加强评估、提升认知、开展临床研究、推动多学科协作等,让更多特殊健康状态儿童能及时接种疫苗,为其筑起坚实的免疫屏障。
最后,提升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疫苗接种率,还应重视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同时增强医务人员、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对于接种的信心。针对特殊健康状态儿童,应加强免疫水平及不良反应监测,及时收集和分析接种疫苗后的相关信息,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接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