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首台“零噪声”DSA设备用于临床

本报讯(特约记者 齐璐璐 通讯员 唐闻佳)近日,全球首台“零噪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投入临床使用。这不仅引领相关介入手术迈入高清时代,更大幅降低了介入手术的辐射剂量,开启国产高端DSA技术新篇章。

当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作为主刀医生,完成全球首例应用该设备的手术。患者是一名59岁的男性,其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7.4,属于超重范围。术前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冠状动脉存在多部位严重狭窄,患者急需进行高精度的介入治疗。术中,“零噪声”DSA不仅清晰显示了患者冠脉内的微小血管和复杂病变,还大幅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的辐射剂量。

据了解,“零噪声”并非大众理解的声音维度,而是画面的清晰度。这是医学影像领域的一项重磅技术突破。具体来说,“零噪声”DSA通过优化成像系统,让图像中的干扰性噪点几乎完全消失,从而让DSA设备的空间分辨率至少提升57%。这好比电视屏幕上出现一些雪花般的噪点,大大影响画面的清晰度,而如果调到高清频道,噪点就消失了。“零噪声”DSA就像高清频道,它消除的是影像中的“噪声”,让医生在进行复杂血管介入手术时能更精确地识别病变信息。

葛均波介绍,“零噪声”DSA解决了图像清晰度与辐射剂量难以平衡的痛点问题。简言之,以往为了提高图像的清晰度,需要提高辐射剂量;降低辐射剂量,清晰度就会大打折扣。如今,这一两难问题得到解决。

通过创新技术设计,“零噪声”DSA将辐射剂量降低了70%以上。这意味着,在同等图像质量下,可以大大提升患者的医疗体验,减少手术后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提高单次手术的总体安全性。此外,降低辐射的积累效应,也可能在长期治疗过程中降低辐射相关的健康风险,为患者带来更可持续的健康保障。

“未来,在产学研医协同下,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让更多患者能以更低成本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葛均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