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楠:提升基层肿瘤防治水平

肿瘤防治的重点依然是防控关口前移。应当提升基层老百姓肿瘤防控意识和基层诊疗能力,既要输血,也要造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互联网诊疗是实现资源合理分配的有效途径。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分享。

防控关口前移,提升基层肿瘤防治水平

2024年6月,第二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在昆明揭牌,由吴楠担任医院执行院长。在吴楠看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连接国家顶尖医疗机构和重要地区,承担满足各区域疑难复杂和重大疾病的医疗服务需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任务,与国家医学中心以及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共同构建高水平医院网络,再通过省会城市向地市级辐射,区域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向基层医疗机构辐射,带动我国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对于肿瘤等复杂疾病,基层医疗机构水平和老百姓疾病防控意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吴楠谈到,在县域医院义诊时,常常能看到很多瘤体比较大的肿瘤晚期患者,而城市中相对是早期的患者居多,强基层不仅需要提升医疗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科普宣教,提升老百姓的防控意识,让他们主动关注健康,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及时进行相关筛查。

吴楠强调,肿瘤防治的重点依然是防控关口前移,肿瘤防、筛、诊、治、康链条中,预防和筛查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早期肿瘤可以通过手术解决,治疗周期短、效果好、花费少,晚期发现成本高,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很多肿瘤都有相对成熟的早筛手段,但可能有些在部分地区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如果高危人群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界定,将早筛尤其是高危人群的早筛纳入医保,鼓励公众更早地发现健康问题。

在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方面,既要输血,也要造血,除了让基层医生到大型医院进行日常跟诊外,还可以进行科研培训,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提高整体水平;对基层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分享医疗技术和理念;除了双向扶持外,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打破知识壁垒,进行终身学习,提供高水平服务。

互联网诊疗,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2021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经过几年发展,2024年全年为超过30万人次提供线上诊疗服务,达到门诊总人次的12%~13%。吴楠谈到,在肿瘤慢病化管理大趋势下,很多患者适合互联网诊疗服务方案。互联网诊疗不占用物理空间,平均可以为每位患者节约4000元成本,在为患者提供便利、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也节约了医院的空间,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把医疗资源留给真正有需求的患者,实现资源合理分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将互联网诊疗作为重要的便民服务环节,重视患者使用体验,通过开展经常性调研,在环节上不断细化、精简、持续改进,力求让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患者都能便捷使用,提升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满意度,把线下空间更多留给初诊患者等真正需要到医院与医生进行沟通的人群。未来,医院将开展医师、药师、护师、营养师、康复师等多师共管模式,加强肿瘤患者互联网诊后管理,提升诊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吴楠分享。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