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织密学校结核防控网
江苏省南京市疾控中心 丁洁 王荣 张大卫
学校人员密集、接触频繁,历来是结核病防控重点场所。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围绕学校结核病防控重点发力,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织就了一张严密的结核病防控网,与2021年相比,2024年全市学校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下降43%。
新生筛查前移预防关口
2022年6月,南京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学校结核病筛查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学前实施入学新生结核病筛查,其中寄宿制初中、高中新生及部分大学新生加做结核潜伏感染检测。
为确保新生顺利入校,卫生健康部门发挥“指挥棒”作用,教育部门做好组织工作;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学校携手,提前谋划、精心准备、及时对接、认真落实,统筹推进全市新生结核病筛查工作。
筛查现场,医务人员会对每一位新生进行详尽的结核病可疑症状问诊,实施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市、区两级疾控机构工作人员会进行技术指导与全程质控,确保筛查工作的准确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密切配合,跟踪检查结果,动员结核潜伏感染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对肺结核患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三年来,全市累计筛查新生18万余人次,阻止逾百名肺结核患者带病入学,为学校结核病防控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预防胜于治疗。参与防控工作的疾控人员表示,以前是追着疫情跑,现在是主动出击,通过新生筛查发现结核病患者和潜伏感染者,有效阻止了结核病在学校的传播。而且,提前筛查减少了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减轻了疫情处置压力,疾控人员可以将精力放在其他重点工作上,比如家庭密切接触者的管理等。
联防联控快速处置疫情
疾控机构、医疗机构与学校共筑防疫闭环,打造结核病综合防治体系,从患者的个案流调、密切接触者的精准研判到患者的随访管理及休复学管理,力求环环相扣。
全市疾控机构建立学校结核病疫情每日监测制度,安排专人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等开展实时监测,定期与教育部门互通疫情动态,做好日常监测,防患于未然。
市疾控中心采取“送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的方式,以“强素质、提技能”为目标,加强结核病防控骨干人才培养,对全市学校医务人员逐级开展结核病防控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及结核病疫情处置水平。
一旦接到学校疫情报告,疾控人员立即奔赴现场,开展追踪溯源,划定密切接触者范围,科学制定疫情处置方案,排查结核病传播的风险点,确保疫情处置迅速、有效。
疾控机构、医疗机构与学校协同发力,有效减少了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发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注重宣教强化防范意识
为了让结核病防治深入人心,南京市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为重要时间节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
2024年,围绕“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主题,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教育局面向全市在校学生及社会公众,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有奖竞答。据统计,累计有15.3万人参与答题,答题次数超44万次。此外,市、区两级疾控人员分批分组走进学校开展讲座,宣传结核病最新流行趋势和防治知识等,讲解学校结核病防治的意义和举措,2024年累计覆盖29所学校、1.2万余名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结核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防范意识也有所增强。
近年来,南京市以“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提升行动”为契机,不断加大对学生志愿者的培养力度,让学生接受专业培训,再将专业知识带回学校,助力打造“无结核校园”。
科技赋能提升防治成效
为提升新生入学筛查效率,南京市引入信息化筛查小程序,扫描新生“身份码”即可实现个人信息识别和筛查结果录入,且能实时显示群体筛查进度。数字技术的加持让筛查流程更加有序流畅。
传统的学校结核病疫情报告方式多为手工填报,报告效率不高且无法避免偶发错误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南京市疾控中心自主研发了“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系统”,为疫情防控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支撑。系统具备流调信息实时录入、远程监测实时更新、随访进度短信提醒等功能,促进了结核病疫情规范处置;实现市、区两级疾控机构疫情信息互联互通,支持多维度统计导出,有效减轻了工作人员记录、统计的负担,提高了防控质效。
此外,围绕学校结核病防控,南京市疾控中心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用科学研究助力防控,立项“学校结核病潜伏感染流行状况及精准防控研究”等多项课题。
未来,南京市将不断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强化核心能力提升,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创新实干,继续为守护校园健康、建设“无结核校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