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发育

面对小胖威利综合征,应该做到“三早”

面对小胖威利综合征,我们应该做到三早,即早期发现异常、早期精准诊断和早期综合干预,这对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今年的2月28日是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儿科主任、主任医师何玺玉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儿科主任、主任医师何玺玉。受访者供图

小胖威利综合征,即普拉德-威利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是一种罕见的复杂遗传病,在2018年5月12日被列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何玺玉介绍,该综合征表现为食欲亢进、严重肥胖、性腺发育不全及智力行为异常等,是由于人类第1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特定区域基因功能缺陷所致。尽管该综合征在新生儿阶段就会出现异常表现,但是容易被忽略和误诊。待患儿出现明显的食欲亢进和肥胖问题时,对干预会造成很大困难。

如何早期发现异常?首先要从临床表型入手。从新生儿期到成年期的小胖威利综合征会有多系统的异常,且其临床表现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年龄段的症状差异显著。何玺玉具体介绍,在新生儿期,常表现为严重肌张力低下,表现为肢体动作少,四肢松软,称之为松软儿;吸吮无力导致喂养困难,常需鼻饲喂养。仔细观察会有杏仁眼、窄前额、薄上唇等特征性面容。如果没有被确诊及早期干预,这些孩子在2-6岁后出现不可控的食欲亢进,伴代谢率降低,导致进行性肥胖及糖尿病、心肺功能异常,精神、智力、行为落后等。因此早期识别关键点是在新生儿期,孩子表现为严重的喂养困难合并肌张力低下需高度警惕,及时进行遗传学检测排查。

如何早期精准诊断?小胖威利综合征的病因是第15号染色体长臂(15q11-q13)的基因表达异常,该区域为印记基因区,即基因表达依赖于亲本来源。具体遗传机制有三种包括:父源染色体缺失(占比约70%)、母源单亲二体(UPD)(占比约25%)、印记中心缺陷(占比约5%)。主要检测方法包括:DNA甲基化分析,区分父源和母源等位基因的活性;拷贝数变异(CNVs)分析,检测父源染色体的大片段缺失;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辅助鉴别单亲二体(UPD)。

如何早期综合干预?尽管目前小胖威利综合征还不能根治,但通过医生、家庭、社会的综合管理可显著改善预后。何玺玉建议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干预:

1、早期使用生长激素改善线性生长、肌肉发育及代谢指标。

2、严格低热量饮食、环境管控以控制体重;行为疗法减少情绪爆发。

3、减重手术在部分病例中可改善代谢异常,但需严格评估术后营养风险。

4、青春期补充性激素以促进第二性征发育。

5、家庭咨询、特殊教育及社会援助体系可在心理与社会层面对患儿家庭提供支持,减轻照护负担。(王圆)

(责编: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