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个体化治疗有新视角
本报讯(特约记者 常宇 通讯员 田娟)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谢敏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欧洲内科学杂志》和《呼吸疾病治疗进展》上发表文章,揭示了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免疫异质性特征,总结了基于分子机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为这一罕见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新视角。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哮喘、外周血和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中小血管炎为特征。该病不仅累及呼吸系统,还可能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其发病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细胞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复杂相互作用。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2013年至2024年间在同济医院就诊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患者的临床数据,发现患者的免疫特征存在显著异质性。根据免疫指标、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的显著差异,将患者分为三个聚类群,最终发现免疫异常是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疾病评估的关键指标。免疫异常程度高的患者全身器官和系统受累的比例高达95.2%,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明显增加,此类患者以男性为主;而免疫异常程度低的患者则更多表现为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严重程度较低。因此,团队首次提出了基于免疫特征的临床分型模式,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了生物制剂靶向治疗的应用。传统上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治疗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疗效不一,且长期使用副作用显著。为此,他们基于内在免疫特征,建立了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精准靶向治疗的模式,采取多种新型治疗药物联合治疗,以显著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实现更好的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