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同心而行 拥抱“无艾”青春

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我国艾滋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防艾形势在发展中出现了新的变化,青年学生是需要重点关心关注的人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教育部等部门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指导学校防艾工作。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是我国青年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径,对预防和控制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意义重大。

自2014年起,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相继主导启动了以“美好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系列高校防艾项目,涵盖科普宣传、社会倡导、行为干预、团队建设等多领域,并逐步拓展广度、深度,促进精准防控。十年间,众多来自疾控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同心而行,针对青年学生做好防艾教育,在青春洋溢的校园播下健康的种子。

青年学生在世界艾滋病日参与宣传活动并悬挂红丝带

青年学生参与设计创意丰富的防艾明信片

学生社团在校园内开展“防艾彩绘”扇面制作活动
燃起来

红丝带青春校园行

2014年11月,“美好青春我做主”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启动。十年来,校园行活动覆盖全国28个省份的150所高校。众多预防艾滋病宣传员、红丝带健康大使走进高校,与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和交流,突出普及知识和增强意识。

校园行活动一方面重点宣传艾滋病预防、检测、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和性道德观,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艾滋病的危害、预防措施、治疗关怀,到主动检测、自我检测、暴露后预防等策略应用,校园行活动传授的内容随着防艾工作的推进不断优化。校园行活动不仅强调艾滋病的防治,还关注对学生的反歧视教育,倡导大家平等对待艾滋病患者,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营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加活动前,我听到艾滋病时就会觉得有些紧张;参加活动后,我了解了艾滋病防治知识,今后我也会积极参与防艾工作的宣传。”一位大学生在参加校园行活动后深有感触。

此外,艾滋病防治专家通过讲述和分享真实案例,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告诫学生一定不要心存侥幸,要学会正确选择。预防艾滋病宣传员、红丝带健康大使利用广泛的号召力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呼吁和带动学生们积极加入防艾志愿者队伍,为建设健康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各高校还利用校内微信公众号、社交媒体等平台向其他学校同步直播校园行活动,扩大活动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在校园内设置宣传展板、宣传栏,发放资料,方便学生们课余时间参观学习;开展“快问快答”“艾的圈套”“跨越危险地带”“防艾大富翁”“爱的抱抱”等趣味游戏,丰富校园行活动内容。

连成片

防艾基金支持社团活动

2015年,高校防艾基金项目启动,重点是支持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同伴教育的形式,开展校园防艾活动;通过小额资助,助力学生社团开展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及扩大检测等。项目起初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两大类活动,即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类和促进学生高危行为改变及艾滋病检测类;2023年进一步优化,防艾技能提升类成为新的资助重点方向。

依托项目支持,学生们策划组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科普沙龙、同伴教育、专家讲座、健康咨询、广场宣传、新生教育、辩论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观影会等多种活动,产出了丰富的宣传作品、文艺作品及新媒体内容等。为了促进检测推进和行为改变,学生们利用宣教活动及同伴教育机会,深入宿舍、教室等,推广艾滋病检测知识、方法及检测途径信息,并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参与检测及转介服务。

截至2023年,高校防艾基金项目共覆盖全国730多所高校、1100多个学生社团,共资助2100多个宣教和干预项目,覆盖在校学生2000多万人次。在项目支持下,各高校防艾社团蓬勃发展,培养了一支有能力从事校园防艾工作的青年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活动,学生们的防艾知识水平、防范意识和能力得以提升,自我教育和互助成长相得益彰,校园防艾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

点突破

样本传递检测服务到身边

高校HIV(艾滋病病毒)尿液传递检测试点项目,重在探索以自助售货机为样本传递工具的传递检测服务模式,破解青年学生艾滋病检测服务可及性不足、隐私保护难等问题。

传递检测服务包括同伴检测动员,样本采集和传递,实验室检测、结果查询及咨询三部分。高校学生团体在学校指导下开展艾滋病宣传、干预和检测动员,通过校园采访、校园学生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推广、校园广播、微电影、发放校园防艾传单等方式及载体,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及检测流程。有检测需求的学生可从自助售货机中购买检测服务包,按照说明自行取样后放入自助售货机旁的回收箱,样本将由自助售货机运营人员传递至属地检测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接收样本并按照检测技术规范开展检测,完成检测后将结果录入数据系统。检测者在送样后3~5天凭服务包内的编码登录查询。结果查询页面提供初筛结果、转介方式和后续服务承担机构的联系信息,以便检测者获取后续咨询、确证、随访和转介服务。

试点项目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检测者的隐私,包括在适宜点位放置自助售货机,将服务包与饮料、零食等一般商品共同放置,及时收取样本并传递等。最为重要的是,检测过程全程匿名,检测者仅凭借服务包内的编码查询检测结果。

2016—2019年,试点项目范围逐步扩展到10个省份,覆盖84所高校,运行的自助售货机共150余台,累计回收尿液传递样本5000余份,促进了艾滋病检测进校园工作的落实。

促精准

综合干预走进学生宿舍

2021年12月,新时代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及综合干预试点项目启动,旨在围绕学校防艾工作的重点及难点,通过建立学生综合干预队伍——青春红丝带志愿团,加强高校艾滋病综合干预骨干能力建设,提高学生对综合干预措施的认知,探索建立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可持续性的学生综合干预模式。

项目试点在10个省份的50所学校建立青春红丝带志愿团,依托志愿团开展风险评估,以进班级、进宿舍的同伴教育方式,加强防艾宣传干预。项目强调防艾技能的掌握,促使少数重点学生减少危险行为,提高艾滋病防治服务利用率。

面对面、深入谈、动手教是项目的特色,关怀入室是重要的方式。有的志愿团创新采用预约制,以宿舍为单位线上预约后,志愿者按约定时间来到宿舍进行同伴教育。有的志愿团把防艾知识融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同学们在听故事的同时学知识。有的志愿团来到宿舍,向同学们发放带有防艾标志的小礼品,让同学们提出疑问,再逐步引导,达到讲解知识、示范技能的目的。

志愿团还利用“高校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与行为综合性调查问卷”,采用“三定方法”,即定问卷收集人员、定问卷答题班级、定问卷答题时间,并结合后台数据分析问卷结果,得出中高风险人群的数量和大致分布。当识别到某班或某宿舍有中高风险人群时,志愿团会开展二次干预,强化防艾知识和技能。

青春红丝带志愿团在校园内广泛开展进班级、进宿舍等活动,在宣传干预及动员检测方面取得实效。项目开展以来,志愿团共为66.57万名在校学生提供宣传干预,发放艾滋病、性健康相关宣传材料34.3万份及安全套13.59万只,动员10余万人开展检测,协调相关资源支持发放艾滋病自检包3.18万余份。

立体化

抗艾防艾宣传再出新

自2021年3月启动以来,大学生抗艾防艾宣传教育项目就像一颗充满生机的种子,在高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项目紧密围绕落实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工程,聚焦学校防艾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六项核心活动。一是召开项目启动会暨政策培训班,对学校领导和老师进行政策倡导和项目宣传。二是举办同伴教育骨干培训班,培训学生宣传干预活动骨干。三是创新开展形式多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抗艾防艾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宣传效果。四是在校园内安装尿检自检试剂和安全套自助申领设备,提高校园检测和预防服务的可及性。五是开展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行为、自检需求问卷调查,精准开展宣传干预活动。六是以学校自愿申请的形式,支持开展突出项目特色的自选创新宣传活动,使宣传形式更新颖、内容更精彩、影响更广泛。

项目从最初的30所高校扩展到171所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覆盖17个省份的39个城市;创新举办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活动,覆盖131万余名在校学生,举办452期同伴教育骨干培训,培养了3万余名学生志愿者和骨干。相关机构为项目学校安装了174台尿液自检试剂和安全套自助申领设备,提供了2.1万余盒尿液自检试剂和49.42万盒安全套;设计制作并发放海报、易拉宝、宣传卡片等45.2万份;根据学生艾滋病感染者的自述,拍摄了3个警示性宣教视频;举办12场各具特色、形式新颖的自选创新宣传活动,如防艾游园会、防艾杯趣味篮球赛、防艾论坛剧场和辩论赛等。项目专家组还制作了培训讲义,编写出版了《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行为改变培训手册》,项目宣传促进检测小程序累计用户达48.58万人次。


(本版图文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