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科学膳食成为预防慢病、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最新修订体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强调食物多样、合理搭配的核心原则,打破传统谷物为主的单一导向;二是新增高龄老年人独立膳食框架,提出少量多餐、食物细软等针对性建议;三是首次区分孕妇早、中、晚期营养需求,实现全生命周期精准指导。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教授何计国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5两会健康策直播节目中分享,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状态人群对营养有着各自的特殊需求。

目前,基于临床数据,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存在三高一低的普遍问题精制谷物占比过高、深色蔬菜摄入不足、油脂盐类严重超标、奶类豆类摄入偏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营养科主任李缨在节目中表示,科学膳食需贯穿全生命周期,并建议大家通过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改善营养结构。

山西省营养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山西亚宝大健康运营副总裁温小刚在节目中也表示,从企业角度,也感受到了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相关营养补充方案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大家既希望产品要以天然食材为原料,健康、安全,又看重其功效,要能提升营养吸收率、辅助弥补膳食摄入不足,此外,补充途径也要便捷。温小刚说,举个例子,现在我们通过生物酶解技术提取小分子活性肽,搭配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能提升营养吸收率。也正因为上述原因,不论是如针对银发群体的骨骼健康肽,还是针对健身人群的增肌肽,在市场上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针对当前老龄化社会营养问题,何计国表示:营养不良与过剩并存、慢性病高发、营养知识匮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三大挑战。他建议构建需求引导-技术突破-产业落地的闭环生态,通过数字化赋能精准营养,开发适老化功能食品,建立全营养干预体系。

为推动科学膳食,目前医院营养科也正在通过门诊咨询、住院患者营养管理评估、科普宣传等方向做出努力。李缨建议,对于慢病患者,及孕妇、素食者等特殊人群,需要遵循个性化膳食方案+定期随访的模式,并在必要时使用营养补充剂。

专家表示,在全民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科学膳食作为预防慢病、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希望未来,从江南饮食模式的推广,到适老化功能食品的开发;从医院营养科的个性化干预,到企业的科技创新,多方共同努力携手践行科学膳食,拥抱健康未来。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