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黏质沙雷菌感染治疗有新思路
本报讯 (特约记者孙国根)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卢洪洲教授临床科研团队,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肖敏凤教授团队携手,在噬菌体治疗多重耐药黏质沙雷菌感染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不仅为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也为其他耐药性细菌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新兴微生物和感染》上。
卢洪洲介绍,黏质沙雷菌是一种革兰阴性机会致病菌,常引起免疫低下患者的呼吸道、泌尿道及血液感染。其耐药性强,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固有抗性,传统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法有效清除感染,使患者的病情迁延难愈,甚至威胁生命。噬菌体是一类专门攻击细菌的病毒,在应对耐药性病原菌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首先,噬菌体具有高度的靶向性,能够精准锁定目标病原菌,而不会影响正常微生物群落。其次,与广谱抗生素相比,噬菌体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此外,通过筛选和优化,可设计针对不同耐药菌株的噬菌体或其组合,从而实现个性化和高效治疗。
该研究针对一名罹患多重耐药黏质沙雷菌胸腔感染的患者开展研究,该患者治疗前反复出现呼吸困难、胸腔积液,导致胸腔瘘道口无法封闭,需要长期插导管。研究团队通过筛选获得了噬菌体Spe5P4,并结合常规抗生素进行联合治疗。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胸腔积液减少,肺部影像学显示感染区域得到有效控制。治疗过程中,其肝肾功能及免疫指标均未出现异常变化,且未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反应。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未发现目标细菌对噬菌体有耐药性。
据介绍,研究团队将进一步优化噬菌体的筛选和制备工艺,开发更高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启动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噬菌体治疗的广泛适用性和长期安全性,重点将噬菌体治疗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化手段设计个性化的抗感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