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声音嘶哑,专家巧取患者自身脂肪“修复”受损声带
我终于能放声大笑,甚至重新开始唱歌了。3月31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嗓音门诊诊室里,36岁的张晓(化名)开心地唱起了歌。
4月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Ⅲ科主任王燕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2024年春天,张晓在一次普通感冒后突然出现声音嘶哑,起初以为是咽喉炎,但症状持续加重。一年来她辗转多家医院检查,尝试了多种药物和嗓音训练,却始终无法改善。随着时间推移,她发声变得费力,甚至出现轻微呛咳。
今年1月,四处求医无门的张晓经多方咨询,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嗓音门诊求助。王燕为她实施了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结果显示:左侧声带运动受限,呈现典型的麻痹状态,发声时声门闭合不全,而进一步的头颅、胸部、颈部CT及甲状腺B超等检查均未发现明确病因。
王燕分析,张晓的声带损伤可能源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功能异常,而非肿瘤、外伤等显性诱因,基于此,张晓被诊断为特发性声带麻痹。面对复杂的病情,王燕带领团队进行了详尽讨论,根据张晓病情特点决定采用支撑喉镜下自体脂肪声带注射术。
术中,在全麻状态下,医生从张晓腹部提取少量脂肪及筋膜组织,经剪碎、活性处理后形成复合体,使它同时具备了脂肪的填充特性和筋膜的支撑特性。随后通过使用支撑喉镜来暴露声带,在显微镜的辅助下,精确定位注射点,并实时调整注射量以改善声带的形态,整个手术过程仅耗时30分钟顺利完成。
术后一周复查,张晓的声音嘶哑程度及发声费力感就明显减轻;一个月后,她发现自己的嗓音恢复了清亮;三个月随访时,电子喉镜显示声门闭合度接近正常水平。更令人振奋的是,声学分析显示其发声效率提升近90%,日常交流与工作已无障碍。
王燕告诉记者,声音嘶哑、呛咳、误吸这些看似寻常的症状背后,实则可能是声带功能的严重损伤。声带麻痹不仅影响发声,更威胁呼吸和吞咽功能,若声门闭合不全加重,可能引发误吸、反复肺部感染等严重后果。单侧声带麻痹的病因复杂,从感染、外伤到肿瘤、神经退行性病变,每一例患者都需个性化诊疗。
声带不仅是发声器官,更是呼吸与生命的守护者。王燕提醒,若出现持续超过2周的声音嘶哑、呼吸不畅或吞咽障碍(饮水呛咳),应尽早就医排查声带麻痹等潜在问题。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