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购中药饮片要注意什么?听听专家这些妙招
中药质量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巢志茂表示,虽然目前中药质量总体向好,但仍需正视存在的问题。从全产业链入手,加强管理和控制,是提升中药质量的关键。同时,患者在使用中药时,也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辨别能力,避免陷入误区,确保用药安全和疗效。
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提升中药质量为基础,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这给中药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巢志茂
当前中药质量仍面临挑战
巢志茂表示,近年来,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在各级部门的严格管理和监督下逐年提升,市场监测中发现的不合格率也在逐年下降,总体质量值得信赖。不过,中药质量仍面临一些挑战。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中药材和炮制辅料质量参差不齐、炮制规范和过程不够统一、产品质量标准难以有效控制,以及贮藏、包装和运输环节存在不确定性。
饮片的质量不仅影响产品本身的安全性,还会对下游产业造成影响。例如,中成药的生产原料既有饮片也有中药材。市场上投料用的中药材与饮片的质量存在差异,进而影响中成药的质量。
提升中药质量从全产业链入手
为全面提升中药质量,巢志茂建议从全产业链入手,涵盖品种选择、种植、采收、加工、贮藏、包装、炮制、提取、分析和标准制定等多个环节,通过全方位、全产业链控制来提升中药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药质量问题,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巢志茂提醒,中药材的粗细、大小、形状、成熟程度、贮藏时间和方式等都会影响其质量,炮制工艺的火候在管理上也存在差异。因此,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主要涉及:中药材源头产区和质量管理、饮片炮制过程中的生产工艺,和成品有效成分含量及控制成分限量指标等多个关键环节。
源头的产区管理,强调选择道地产区和符合中药材习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规范种植和采后过程,确保中药材源头质量;生产工艺,要求注重传统炮制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实现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炮制参数;有效成分含量是衡量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现代分析技术进行精准检测,受产区、炮制工艺和贮藏条件等因素影响,需全程监控并定期检测,确保符合标准;成品控制成分限量指标,是指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控制,如重金属、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微生物限量等影响成品质量的测定限量。
作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贮藏与包装岗位科学家,巢志茂特别提及了市面上的密封包装中药饮片。密封包装具有科学定量和品质安全的特点。小包装的中药饮片往往采取标准化分装,可精准控制药性和剂量,避免传统手工抓药的误差和配送运输过程中质量的变化。同时,密封工艺能有效延长保质期,阻隔空气、水分和外界污染物,同时避免不同药材串味或混淆,减少药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药性挥发、药品漏损、仓虫侵入等问题,保障饮片质量稳定。
目前,多地区已经出台了地方性的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和溯源标准。一些企业也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应用了全流程溯源体系,俗称药品电子身份证,实现了从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土壤检测、种植过程的监控,到饮片加工、包装、销售的全流程记录。消费者对中药饮片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全流程溯源将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中药饮片的信任度。
应该如何挑选中药饮片?
在挑选中药饮片时,医院、药店和患者是主要的主体。医疗连锁实体店为了追求患者的就诊率和疗效,可能会选择质量更高的饮片,尤其是针对其特色病种的饮片。医院在采购饮片时,通常会要求饮片符合国家药典和省级炮制规范,并能经得起药监部门的检测。而街头药店由于饮片周转率低、货架期长,在质量和价格之间可能会有所纠结。理想的中药饮片应该是道地产区的优质药材,按照规范的炮制工艺加工而成。
巢志茂建议,消费者购买中药饮片后尽量考虑自己煎服,也可用于冲泡、煲汤,在服用前要观察饮片的外观性状。如果发现饮片有发霉、酸败、虫蛀等变质现象,可以要求退换。在不同省市的就诊与抓方,经常会存在药品名称、使用部位、炮制规范等方面的不同,不能完全等同。患者不应仅以价格高低来决定抓药地点,不同地方的药价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反映了饮片质量的不同。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