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4次人工肝治疗击退肝衰竭,为患者抢回生机

近日,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感染科肝病中心一病区应用人工肝技术对一名亚急性肝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在经过4次“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后,患者黄疸症状逐渐减轻,凝血功能明显改善,为后续综合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前不久,患者罗先生服用抗结核药物10天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全身乏力,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小便色黄等症状。患者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转氨酶明显升高,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10倍,凝血功能差,之后辗转两家医院,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最终转诊至长沙市第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感染科肝病中心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刘长明接诊了罗先生,经过仔细检查、查看入院各项指标,罗先生被诊断为抗结核药物导致的亚急性肝衰竭,病情凶险,随时可能进展为不可逆的多脏器功能衰竭。
随后,刘长明带领人工肝治疗团队迅速决策,立即启动人工肝治疗,为患者争取康复时间。考虑到罗先生凝血功能差,经过治疗团队研究讨论后,决定采用先行血浆置换(PE)再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的治疗方案。
在第1次治疗结束时,罗先生的精神、体力、食欲明显改善,经过4次“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加上护肝、退黄等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罗先生的黄疸明显消退,凝血功能逐步改善,恢复到正常范围。
刘长明介绍,肝衰竭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肝脏损害,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胆红素等毒性物质在体内大量聚集,可能对其他脏器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损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威胁患者生命。
人工肝技术全名为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是通过借助体外器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起到清除体内毒素、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为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争取宝贵的时间。
“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是一种组合型人工肝治疗模式,采用新型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两种树脂吸附柱联合应用,双管齐下。血浆置换(PE)可以将患者体内有毒素的血浆置换为“干净”的血浆,清除有害毒素,净化内环境,还能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主要用于清除患者体内的胆红素、胆汁酸、大分子毒素,可以减轻患者的黄疸症状,增强对毒素、炎性介质等有害物质的清除,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改善肝衰竭患者预后,减少其住院天数,节约医疗费用。

据介绍,人工肝技术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如针对肝衰竭前期、早期、中期患者,尽早启动人工肝治疗能够使可逆性肝损伤的患者得到恢复,避免肝移植;针对晚期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为肝移植创造条件,为患者等待肝源争取时间等。


文图:周荃
编辑:于梦非 刘欣茹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