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辅助检测技术让9.2%冠心病患者免于支架手术
冠心病患者是否都需要安装心脏支架?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团队在《柳叶刀》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血管造影的新型检测技术,能帮助医生更精准判断是否需要植入支架,既保证了治疗效果,又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4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介绍,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的功能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传统方式是采用造影技术评估狭窄程度,大于70%则需置入支架。
但该方式并不严谨,如果血流量达标,即使狭窄程度超70%也无需植入支架。王建安院士解释,就像水管堵塞不能只看直径,关键要看水流是否通畅。
传统测血流的方法需要将感应器置入血管并注射药物,存在价格高、有创等缺点。因此,基于血管造影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技术(AngioFFR)应运而生。
AngioFFR通过血管造影图像结合AI算法即可计算血流量,具有操作简便、运算迅速、准确等优势,且避免了有创操作和药物并发症。王建安院士说。
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可以提供血管壁结构、狭窄程度等数据的评估,但同样存在价格高、有创等缺点。
王建安院士介绍,为了评估AngioFFR和IVUS技术的效果,团队牵头了FLAVOUR Ⅱ研究,历时3年、共纳入1839 例患者。结果显示,对于冠心病患者,AngioFFR指导的支架植入策略,在术后12个月的死亡、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事件结局上不劣于IVUS的支架植入策略。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与IVUS技术相比,AngioFFR指导的支架植入策略减少了9.2%患者不必要的支架植入。用这种相对无创、计算的方式替代有创检查,既降低治疗风险,又节省医疗资源。王建安院士表示。
此外,研究还入选了202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度科学会议突破性临床试验专场,成为专场中唯一一项中国研究。该研究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牵头、联合国内22家医疗中心开展。浙大二院王建安院士为主要通讯作者,浙大二院胡新央为第一作者,浙大二院张金龙为共同第一作者。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