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宣传周|科学防癌话健康
(健康时报记者王卓)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本次宣传周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
癌症防治重视五个环节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 樊嘉:健康中国2030中一项重要的目标是,到2030年我国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总体提高15%。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癌症防治工作,其中防、筛、诊、治、康五个环节都不能忽视。通过早癌筛查和诊断做到提早发现肿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当前,越来越多的优化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对于患者的康复也要重视,这样才能使癌症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建议大家要克服导致癌症的很多高危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做到健康饮食,要有合理的工作休息时间表,还要重视心理健康。
利用核医学实现精准诊疗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石洪成:核医学在肿瘤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PET/CT作为核医学科重要的分子影像设备,能够早期发现多数恶性肿瘤,帮助实现早诊断,进而能够实施早治疗。在治疗中,核医学能够及时发现不同肿瘤的变化过程和个性化特征。通过精准捕捉这些个性特征,可以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时提供充分的参考。有些患者对核辐射有所担忧,事实上检查与治疗的辐射剂量均经过严格安全评估,在完全符合医学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治疗目标。要摒弃谈核色变的误区,患者符合治疗指征的时候,在医生建议下积极选择核医学方法接受治疗,以获得最大收益。
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杨盛力:胃癌、肺癌、肝癌等多种类型的癌症都会出现癌前病变。大多数癌前病变在治疗后,并不会演变成癌症。治疗癌前病变要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和随访监测。有效的早期筛查有助于在肿瘤发病早期阶段或在癌前病变状态检出早期肿瘤和发现癌前疾病,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遗传筛查。病理诊断是癌前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及早治疗是防止其进一步恶化为癌症的关键。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可通过内镜或手术切除;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的癌前病变和乙型病毒性肝硬化患者可进行药物治疗。最后,即使经过治疗,癌前病变患者仍需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的复发或进展。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