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新证据挑战“椎间盘内无脉管系统”观点

本报讯(通讯员 徐广宇 特约记者 刘燕)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团队在国际期刊《创新》上发表了题为《椎间盘退变的新线索:淋巴管的关键角色》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椎间盘纤维环中存在淋巴管的新证据。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椎间盘内无脉管系统”的传统观点,并揭示脉管系统在椎间盘炎症和退变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血管和淋巴管如何影响椎间盘健康提供了新的视角。

椎间盘退变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多种脊柱疾病的主要诱因。传统观点认为,成年人的椎间盘内部缺乏血管和淋巴管,修复能力极弱,一旦退变难以逆转。尽管退变椎间盘会出现微血管增生,但伴随的炎症细胞浸润反而加速退变进程。如何打破血管增生与炎症加剧的恶性循环,成为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该研究团队通过空间转录组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在人类健康椎间盘的纤维环中精准定位了淋巴管相关基因Prox1、LYVE1的表达区域,并观察到清晰的管状结构。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椎间盘无脉管系统”的传统观点。进一步研究发现,退变椎间盘中淋巴管数量显著减少,而血管数量异常增加,且炎症细胞大量浸润。通过免疫染色观察炎症细胞在淋巴管附近的分布状况,研究团队推测健康椎间盘通过淋巴管有效回收炎症细胞、维持微环境稳定;而退变椎间盘的淋巴管功能受损,导致炎症无法清除,加速退变。

为验证淋巴管的保护作用,团队构建了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通过表达淋巴管发育关键基因Prox1促进淋巴管新生。结果显示,Prox1治疗组的大鼠椎间盘结构明显改善:髓核面积恢复,纤维环排列有序,炎症水平显著降低。这一发现证实,靶向淋巴管系统不仅可有效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还能部分改善椎间盘结构,为未来新疗法的开发提供了靶点。

下一步,研究团队将深入探讨淋巴管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免疫调控以及其与血管系统的协同效应,以期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