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近视手术也可用于中低度近视人群
ICL(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近视手术引入国内已有近30年历史,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4月2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沈晔教授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的《人民名医》直播中提到,他最早为一批近视患者做ICL近视手术至今有26年了,这些患者当时的近视度数有1000多度,现在这批患者都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而随访发现,他们的人工晶体材料仍然非常透亮,视力也仍然保持在1.0 以上,安全性、有效性一直很可靠。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近视激光治疗科主任医师余克明教授在直播中谈到,在早期,ICL植入手术适用于高度近视患者、不能采取激光手术的近视患者,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ICL植入手术也可以用于中低度近视人群,效果性、安全性都非常好。
现在,长时间用电脑、手机,干眼症的发病率也在上升,对于中低度近视患者来说,ICL手术因为没有在角膜上进行切削,对角膜的原生态维护得非常好,所以手术后的干眼发生比例更低。余克明教授进一步介绍说,除了视力提高以外,ICL手术后的视觉质量能维持较好水平,发生眩光、夜间视力下降、视觉疲劳、视物变形等情况较少,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医生、患者选择ICL手术的原因。
不同的人工晶体,适合不同的近视矫正患者。沈晔教授指出,要在近视患者眼睛的间隙里植入人工晶体,需要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和评估,根据近视度数、散光度数高低、角膜的特性、睫状沟形态、前房深度等,选择不同度数和尺寸的人工晶体,为患者量眼定制一枚ICL。
此外,随着医疗检查诊断设备的更新、升级以及AI技术的赋能,现在,ICL植入也会用大数据模型协助设计拱高、精准选择适合患者的人工晶状体。拱高,是ICL手术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它指的是ICL与自然晶状体之间的距离,合适的拱高对手术安全也很重要。因此 AI 技术的应用,能够让ICL手术更精准、更具个性化。沈晔教授表示。
余克明教授介绍,目前,ICL更新迭代的第五代,光学区更大,可潜在减少患者在术后可能发生的眩光光晕等主观视觉异常;让患者有更佳的夜视力体验;满足大瞳孔及对视觉质量有极高要求的屈光不正患者,进一步提升了手术的精准度和患者舒适度。还有ICL更新到的第六代产品,将适合40-55岁、既患有近视又患有老视的人群,用一个人工晶状体就可以实现近视和老视的矫正,非常值得期待。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