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深圳市儿童医院启动儿童友好空间项目

“我还想闯关。”做完CT检查,7岁的小芸因得到“勇敢者勋章”贴纸非常开心。日前,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在全国率先将儿童医疗辅导理念应用在放射检查中,启动儿童友好空间“R星系奇遇”项目,将影像检查效率从原来的40%提升至60%。


让检查像做探索互动游戏


一走进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迎面而来的就是活泼、温馨的气息:墙上贴满彩色卡通图案墙纸;透明解说亭里不断播放趣味十足的动画片;CT检查室门口放着一块写着“怪兽星球”的大牌子。在这里做CT或MRI(磁共振)检查,孩子们就像是在经历一次“怪兽星球”历险。对此,小芸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领到任务卡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一番。

在“怪兽星球”历险中,CT机是“太空舱”,身着“太空服”的医生是“舰长”。“舰长”指导小芸乖乖躺着体会“太空”的奥妙。做完CT检查后,小芸得到“舰长”给她的“勇敢者勋章”贴纸。完成所有任务后,她还将获得一张“太空照片”。



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主任干芸根表示,以往,在面对陌生、幽闭环境时,年龄较小的儿童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无法有效配合检查,导致检查耗时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圳市儿童医院在全国率先将儿童医疗辅导理念应用在放射检查中,启动儿童友好空间“R星系奇遇”项目。深圳市儿童医院社工部主任吴文湄表示,项目立足儿童视角,通过游戏化程序设计,营造沉浸式的CT及MRI检查环境,让儿童将检查过程看做一次探索互动游戏,从而避免他们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提高检查效率。

“项目启动后,医院影像检查效率从原来的40%提升至60%。”干芸根说。


将游戏嵌入医疗程序


由于认知与表达能力有限,面对治疗时,患儿可能感到迷茫、不安乃至恐惧,表现为哭闹、抗拒等。有时,即便是无痛检查,患儿也会因害怕大哭大闹,影响检查的进行。“孩子的恐惧源于未知,那我们就帮他们了解检查、理解治疗、熟悉医院。”吴文湄介绍,除了让患儿感觉以“做游戏”的方式完成医疗程序外,深圳市儿童医院探索创新多种儿童医疗辅导模式,包括利用医疗器材开发手工游戏等。医务社工会带领住院患儿,将常见的医疗工具当作玩具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减轻其对医疗材料的恐惧。

针对患儿感觉压力较大的病种,医务社工根据疾病特点,选择常见的检查、治疗工具,如针管、输液瓶、压舌板、棉球和输液管等作为原材料,设计专属医疗游戏。在社工的引导下,孩子们用针管做神奇的画笔,用输液瓶做粉红小猪,用压舌板做快乐的秋千,用棉球做肥肥的小绵羊……



此外,医院还针对重症患儿专门设计了融合医疗游戏,通过打卡、绘本阅读、绘画、音乐会、角色扮演、桌游等方式,帮助孩子熟悉医院环境,了解疾病与检查流程,表达感情等。在向日葵儿童Vcare关爱空间,社工通过专门设计的消除医疗恐惧游戏,帮患儿了解医疗操作,帮助他们表达情绪、管理情绪,并颁发“小勇士勋章”贴纸,让患儿在游戏中克服恐惧心理。同时,医院还开发了面向五六岁患儿的向日葵绘本,向患儿解释怎样打败肿瘤这样的“小怪兽”。自2015年至今,深圳市儿童医院已经建立由19位医务社工组成的团队,筑起10个儿童患者关爱空间,持续进行医学人文实践探索。深圳市儿童医院院长麻晓鹏表示,“我们以社工人文服务为媒介,将游戏融入治疗环节,利用医疗器材开发手工游戏,根据医疗程序设计医疗游戏,通过环境改造将真实医疗场景游戏化,开发面向大病儿童的整合性医疗游戏,都是为了引导患儿积极应对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未来,我们还将做更多的有益探索。”

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在全省遴选出19个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的典型案例,向全省医疗机构宣传推广。其中,“深圳市儿童医院医疗游戏嵌入医疗程序改善儿童就医体验”位列其中。


文图:朱利辉
编辑:郭晓薇 王天鹅

审核:王政清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