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口腔微生态平衡或能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风险

(特约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李慧)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全国口腔微生态学组牵头人、黑龙江省口腔微生态创新技术中心主任马晟利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口腔微生物多样性下降,打破了口腔微生态平衡,最终使病原体由口腔闯入肺内,导致肺部合并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口腔卫生等,有助于实现口腔微生态平衡的自我维护与建立,降低新冠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的风险,减少肺部感染概率,避免亚健康状态。

日前,在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举办的全国微生态大会院士论坛暨中国感染病学大会上,马晟利作了题为“新冠肺炎患者口咽微生物群的宏基因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的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此前,相关成果论文已在《自然》杂志子刊《信号转导和靶向治疗》上刊发。

马晟利指出,口腔和鼻腔是新冠病毒的主要进入门户,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课题组锁定了新冠肺炎患者口咽部高度聚集的菌群,特别是小韦荣球菌。同时,课题组发现某些菌群如克雷伯菌、不动杆菌、沙雷氏菌等的介入,有可能影响新冠肺炎病情的严重程度。

马晟利说,大多数新冠病毒感染者为轻型或普通型,经科学治疗可逐步康复,但约有5%的病例会发展为重症至危重症。其中,严重的新冠肺炎并发症如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被怀疑是由细菌过度感染造成的。此外,在死亡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有50%的患者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而细菌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的使用,对引发新冠肺炎并发症无疑起到了助推作用。马晟利解释说,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虽能杀灭或抑制致病敏感菌,但其他不敏感菌则借机翻身,大量繁殖生长。由于菌群“此消彼长”,无害菌可能会转化为致病性菌,或者发展成“原发感染菌的耐药菌株”。

研究团队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口咽微生物群的组成独特,且新冠肺炎患者肺泡灌洗液里10个具有代表性的物种中有8个在其口咽微生物群中的数量增加,这提示口腔可能是感染肺部的病原体来源。

课题组还获得了与新冠病毒或流感病毒感染特异相关的菌群及代谢物。普通流感组的实验结果提示,选择口腔生态系统作为微生物组监测亚健康状态有着重要优势和特色;在疾病状态下,对某些口腔特异性菌群的筛查及鉴定,可预警肺微生物组失调或潜在病原体入侵肺内,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同时,相关研究结果可用于健康指导,督促公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口腔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