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医生杨龙:守护患者心跳的“铅衣战士”
9月13日9时11分,穿上手术服,披上“铅衣”,围上“铅脖”,贵州省人民医院心电生理研究室主任杨龙从容走上属于他的“战场”。
等待杨龙的是一台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穿戴着笨重的防护服,在充满射线的环境中,于直径仅为几毫米的多条血管间实施数小时的精微手术,其中的艰辛和风险可想而知。正因心内科介入手术医生每次为患者进行手术时都需要身着“铅衣”,他们也常被称为“铅衣战士”或“铅衣侠”。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之一,也是心内科介入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进程全由每名患者病情决定。如果患者情况好,杨龙可以在1个小时内迅速“解决战斗”;而棘手的手术则要花上好几个小时。“我做的时间最长的手术历时8个多小时,全程穿着20多斤重的‘铅衣’,一场手术下来,衣服湿透,整个人都累软了。即便这样,手术结束后也只是喝杯茶、休息一下,因为后面还有别的手术等着我呢。”杨龙说。
学成归来 填省内多项空白
留在北京,进入中国最顶级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职业角度看是杨龙最好的选择。同时,在北京工作,也意味着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收入待遇,尤其是北京的学术环境更是贵州难以媲美的。杨龙如果留在北京,很有希望成为一名医学科学工作者。
往前看,留在北京有相对更好的职业前景;回首望,家乡贵州当时对复杂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治水平还极低,甚至连房颤射频消融治疗都不能独立开展。
“我的专业是‘心脏电生理’医生,说实在的,北京这方面的人才很多,而贵州很缺乏这个专业的人才,很多老师、同事也希望我能回到贵州,我就回来了。”回望这个决定,杨龙说,“虽有遗憾,但我不后悔。”
这个决定改变了杨龙的职业生涯,也悄然改变了贵州全省对复杂心律失常疾病的诊疗水平。2011年,杨龙进入贵州省人民医院工作,他成为了当时全省唯一一名拥有全部相关疾病手术资质的医生。2012年年初,杨龙受命组成团队,攻关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由于理论知识扎实,且在国内顶级医院临床学习、工作过,杨龙带领的团队很快就成功独立实施了贵州省人民医院第一例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
之后的3年,杨龙努力寻求机会参加心律失常疾病介入诊治理论和技能培训,通过一次次学习,一次次手术,杨龙的理论素养和手术经验持续提升。到2015年,杨龙带领的团队已经能独立施行世界上几乎所有类型的复杂心律失常手术,填补了贵州省内该领域的多项空白。
身披铅衣 与射线一室“共舞”
“这种状态很难照顾家里吧,家里人能理解吗?”记者问。
“我爱人也是医生。”杨龙的回答短促而坚定。
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医生要通过导丝和导管进行操作,导丝从患者位于手臂或大腿的血管中进入,深入到心脏血管,在这个过程中,医生要借助X线机向血管中注射造影剂来观察患者们的血管情况,并施行介入手术操作。也就是说,心脏介入手术离不开X线的辅助。手术时,医生会暴露在充满辐射的环境中,穿“铅衣”防护服也正是为了防辐射。杨龙介绍,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一个非从事相关工作的普通人,每年接受的射线量不应该超过20毫格雷。
所幸,这些年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放射技术的进步,手术中曝光的射线量和散射量都在减少,对医生身体的影响也在减小。
“医”脉相承 为基层医疗育才
作为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团队的领头人,杨龙也特别注重团队建设,多年来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年轻同事。在杨龙看来,一个人的思维和能力是有局限的,团队人才越多,每个人的进步就越快,对于前沿医疗科技的探索也会越深。“比如说查阅文献,我们每个人看不同的文献,大家再把有用的、有意思的内容互相分享,就会促进团队中每个人的进步。”
通过10年的发展,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团队也由最初的仅有1位拥有全部相关疾病手术资质的医生发展为6位,其中博士5人。在科研方面,该团队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项。
“这几年贵州全省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和导管射频消融术这块的发展飞快,我们医院能培养起这么强大的医疗团队,我也非常骄傲。”杨龙说。
2012年以来,杨龙团队已完成心律失常疾病射频消融治疗1万余例,其中包括特殊患者如孕妇心律失常的零射线消融、小儿和高龄老人复杂心律失常消融、急性心肌梗死室速电风暴的消融治疗等高难度挑战。
为提升基层诊疗水平,杨龙团队的足迹也遍及全省各地,在全省范围内指导、培养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术者30余人,指导30余家医院开展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其中近30家医院目前已能独立开展该项工作。
总结近30年的从医生涯,杨龙平淡地说:“每一名患者我都认认真真对待了,这辈子没有白干,没有虚度。”
文图:李婧
编辑:张健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