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追击颅内“在逃凶手”

记者 赵星月 通讯员 卢国强 刘珊珊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江涛、邱晓光团队先后在国际期刊《癌症》(Cancer)和《放射治疗与肿瘤学》(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发表研究成果:首次证实对不同分子分型低级别胶质瘤给予不同放疗剂量可产生不同临床疗效;对于恶性度很高的较低级别胶质瘤分子亚型患者使用更积极治疗方案能够带来生存获益。

“单独手术治疗不太可能完全治愈弥漫性生长的低级别胶质瘤,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需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手段。”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主任邱晓光教授告诉记者,与高级别胶质瘤如胶质母细胞瘤相比,低级别胶质瘤术后使用辅助治疗的时机和方式方法尚不明确。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按临床风险因素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仅高危组就给出5种辅助治疗策略。“是单独放疗或化疗,还是放疗联合化疗?二者如何联合?放疗剂量如何确定?”邱晓光表示,多个选项背后是更多的问号,由于每个选项的指向性均不明确,临床医生常常陷入选择困难。

而这样的选择困难,致使干预手段不精准、预期效果难判定,最终导致患者生存期差异巨大。研究显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1.9~18.7年,相差近10倍。

该研究团队首先将研究方向锁定在放疗剂量与生存时间的效应关系上。研究者从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学数据库(CGGA)中选取2005年—2018年符合研究标准的低级别胶质瘤(2级)351例,并计算得到最佳放疗剂量分割点(54戈瑞),采用多种方法证实≥54戈瑞的放疗剂量能够整体提高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生存期。

“高剂量照射意味着损伤概率增加,对应着生存和生活质量降低。”邱晓光解释,如何延长生命周期,同时尽可能精确降低放疗剂量,减少放射性损伤是该研究的目的,通过计算首次证实的“最佳放疗剂量分割点”意义重大。

研究者进一步应用分子病理分层分析发现,对于分子病理定义的星形细胞瘤,提高放疗剂量(≥54戈瑞)可显著获益;对于分子病理定义的少突胶质细胞瘤,高剂量放疗无显著获益。

这项研究成果日前刊登在国际期刊《癌症》上,是第一篇阐明低级别胶质瘤分子病理分层、照射剂量、生存时间三者关系的论著。邱晓光认为,这得益于首都医科大学脑胶质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江涛教授早年的两个决定——2012年创建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学数据库(CGGA)和2004年在国内率先建立由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病理、神经肿瘤放射治疗等专业组成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如今,CGGA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胶质瘤数据库,自2019年6月以来对全球研究者免费开放;而MDT模式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同时临床数据采集更准确、更完整,经18年探索形成的患者随访机制,使失访率稳定在5%。”

另一项研究,基于研究团队2016年发表在《神经肿瘤》的一项全球最大单中心较低级别胶质瘤(2~3级)研究数据,针对其中预后最差的较低级别胶质瘤,开展了一项前瞻性临床试验。该试验采用术后更积极的治疗方案——60戈瑞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并对比单独放疗(60戈瑞)。结果显示,患者获益于更积极的放化疗联合方案,且耐受性良好。该研究成果于日前刊登在《放射治疗与肿瘤学》上。

邱晓光表示,国内地区间胶质瘤诊疗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加之除胶质母细胞瘤外,其他胶质瘤诊疗缺少规范,造成临床诊断、治疗模式不恰当,缩短了生存时间,增加了致残率和死亡率,标准化之路任重道远。目前,江涛、邱晓光团队正在设计开展新的临床试验。“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是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命且平衡生存时间和生存/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邱晓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