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ICL近视手术关键密钥找到

(特约记者 孙国根)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王晓瑛、魏若妍、李美燕视光学临床科研团队历经6年,围绕10258例ICL植入近视手术开展深入研究,发现ICL晶体的尺寸和植入径向对远期安全性非常重要,并证实调整ICL植入径向可获得理想拱高,从而找到了ICL近视手术的“C”位密钥。近日,最新一期全球著名眼科学术期刊《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ICL术全称“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或“可植入式隐形眼镜”,是近视治疗尤其是高度近视矫正的代表技术。与近视激光手术不同,ICL植入术不需要切削角膜,而是将柔软的眼内镜即屈光性人工晶体植入眼内,可矫正最高1800度的近视,高清、微创和可逆是其特点。

ICL眼内镜植入后,其与透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称为拱高,拱高是术后评估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ICL镜片为预先制作,术前检查后,医生会选取合适的镜片植入患者眼内,但由于眼部结构复杂多样,眼内结构与眼外测量之间有差异,也会出现预测性偏差。不过,与角膜手术相比,ICL术具有可调整替换的可逆性优势。

该临床科研团队回顾了6年间10258例ICL病例,发现术后需行调整手术的有22眼,原因多为眼后房形态结构的个体差异所致拱高过高或散光残留,而通过更换ICL直径及个性化调整ICL植入径向,所有术眼均获得满意的视觉效果及安全稳定的理想拱高。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深入探讨拱高相关因素,预先个性化设计ICL植入的最佳径向,最终找到了ICL近视手术的“C”位密钥。

周行涛认为,个性化设计ICL植入的最佳位置、准确预测术后拱高等,对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更好地改善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