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召开
10月27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召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主委王天有教授介绍,本次大会由一个主会场30个分会场组成,为全中国儿科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同道们提供丰富的学习信息和交流机会,推动儿科医学的发展。
第一场学术报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教授主讲,主题为基因编辑,生命魔剪。黄教授指出,基因编辑技术在儿科领域将有极大的作用。Crispr-Cas9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标靶效应较好的技术。目前已有多种基因编辑治疗药物上市,儿科疾病的诊疗打开了新的窗口。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黄凤荷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张学院士带来的再谈罕见病的焦点问题。
张学院士认为中国罕见病应有其自己的定义,他建议中国罕见病应定义为发病率低于万分之一的疾病。中国罕见病的诊疗有其先天的优势,就是中国罕见病的临床资源相当丰富。而其短板则是大量的优势临床病例资源没用好。罕见病需要多中心多学科联合才能发挥中国优势。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辰院士带来健康照顾的六域与六宝。
王院士讲到现代医学已经从疾病为原点转变为以健康为原点。所谓六域是促防诊控治康。所谓六宝为语药械食居环。以六域及六宝实施全方位健康照护,付诸实践,是引领医学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第四场学术报告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天有教授带来的儿科发展的趋势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临床儿科学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儿童死亡率已经远远低于大部分中高收入国家。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在疾病诊疗中应用。出台了多项国家级指导意见指导儿童养育照护。而人口的变化,疾病谱的变化为儿科带来的新的问题,例如超重肥胖、心理疾病等。
王天有教授指出,中国儿科正在经历四大转变,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传统医学模式向精准、循证、整合医学模式转变;单一救治模式向防养治一体化模式转变;线下医疗向数字化模式转变。
开幕式最后一场学术报告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孙锟教授带来的健康中国2030的儿科使命。
中国儿科医学为中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显著提升,出生缺陷防治呈现明显,新生儿健康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但中国儿科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一半以上是新生儿期,因此把儿科学延伸至宫内儿科学相当重要。孙锟教授表示,宫内儿科学时围产医学的再发展。儿科跨前一步,与产科交叉融合,胎儿医学是胎儿的全科医生,宫内儿科是胎儿的专科医生。我们帮助的是总人口20%的儿童,却是人类100%的未来。
(运营: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