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跨越万里写大爱 援外医者勇担当

202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中国累计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1972年派出第一人前往桑坦尼亚后,一批又一批医生跨洲越洋,成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截至目前,医院已派出55人参与援外工作,医疗队员们牢记祖国嘱托,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赢得了所在国政府和人民的赞誉。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援外医疗专家梁小波的“援外故事”。


跨国远航 践行使命


2021年10月19日,梁小波作为中国第9批援东帝汶医疗队队员出征,奔赴6400公里以外的国度——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初到东帝汶时,正值当地的雨季,潮湿闷热的气浪和灼热的阳光令医疗队员们无所适从。更为严峻的是,随着东帝汶雨季的到来,滋生大量蚊虫,导致登革热、疟疾等热带传染病病例和死亡人数不断攀升,这对每名医疗队员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梁小波和其他队员们不畏艰险,经过短暂的休整,快速投入援外医疗工作中。


不畏艰辛 迎难而上


据悉,东帝汶全国有6家医院,仅能向60%的人口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而梁小波所在东帝汶国立医院作为这个国家设立重症监护室的综合医院,全院床位约有300张,其中ICU床位有8张,由中国医生和古巴医生长期在此提供医疗援助。中国政府对东帝汶的医疗援助始于2003年,现已历经9批医疗队,他们在此持续坚守了20年。
“国立医院ICU的日常工作是比较繁重的,不仅要负责ICU患者的临床诊治工作,还要主持或参与医院其他科室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据梁小波介绍,由于东帝汶严重缺乏ICU医生,他在这里值夜班已经变成了家常便饭,每个月通常要上10天以上的夜班。刚到国立医院开展工作的时候,时常面临着种种困难,尤其是与当地医护人员在医疗、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得双方医护人员在临床问题的看法上常常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尽管困难重重,梁小波却不畏艰难,善于利用当地有限的医疗资源,逐步在当地医院开创性地实施多项重症救治技术,在全力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也逐渐获得了当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
他还协助当地ICU建立了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心肺复苏的技术流程,规范了重症肺炎、脓毒血症、重症肺结核等当地常见危重症疾病的诊治,获得了患者及当地医护人员的高度认可。

在完成ICU工作之余,梁小波还协助东帝汶国立医院筹建了全国首个支气管镜室,全程指导组装、调试中国捐助的纤维支气管镜,在业务指导、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提供中国的解决方案和临床经验。目前,纤维支气管镜已投入使用,为当地的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东帝汶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很多医疗器械和药品需要外国的援助,难以得到充足供应。梁小波在东帝汶感触最深的便是“缺医少药”和“看病难”,ICU常用的抢救药品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随时可能断供,每当某种抢救药品缺乏时,当地护士就会半开玩笑地说:“欢迎来到东帝汶。”

尽管时常面临严重的缺医少药,但梁小波和队友们始终想方设法调动医疗物资和药品,努力为当地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经常有当地患者特意寻求中国医生的救治,每当他们被治愈出院时,都会满怀感激地向中国医疗队表达谢意,不停地说“非常感谢”。一句句感谢,一张张笑脸,让“白衣外交官”们倍感温暖。


身处异乡 不问归期


时光荏苒,转眼间梁小波已在东帝汶工作了22个月。离家万里,他对家人的思念不曾停止,而让他倍感欣慰的是来自于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懂事的孩子常常会骄傲地跟其他小朋友说:“我爸爸是去外国帮助更多的小朋友,我爸爸很厉害,他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同时,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是梁小波的坚强后盾,让他在援外医疗工作中充满了信心。梁小波说:“医院领导经常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对我们援外队员和家属关心、慰问,在这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我也能深切感受到温暖。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克服一切困难,保质保量完成援外医疗任务,为中东友谊和祖国的援外医疗事业尽绵薄之力。 ”


文图:汪瑶 乔莎
编辑:覃楚琳 郭晓薇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