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专家为6岁男童植入“胶囊”起搏器
4年前,因感冒引发暴发性心肌炎,6岁的浩浩接连接受两次起搏器植入术。“第一次手术1周后,浩浩出现囊袋感染。我们马上对他实施第二次手术。4年后,起搏器电极磨损断裂。”近日,浩浩妈妈带着儿子在湖北省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成功实施第三次起搏器植入术。不同于以往的是,此次为浩浩植入的是一枚重量仅有2克、大小如胶囊一样的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的无导线起搏器。
连续植入起搏器
新起搏器在浩浩的身体“安营扎寨”,功能正常,为其心脏保驾护航。但不幸的是,4年后,起搏器发生故障,复查发现电极磨损断裂,已无法正常工作。4年间,两次接受起搏器植入术,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浩浩妈妈既心疼孩子又自责。于是,她带浩浩来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寻求治疗。
浩浩第二次手术植入的起搏器电极磨损断裂
第三次手术难度升级
据悉,韩宏伟团队已完成百余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但对低龄、低体重的孩子实施此类手术尚属首次。“儿童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的风险与难度都远超过成人,挑战巨大。”韩宏伟表示,浩浩体重仅有20千克,血管狭窄,而起搏器输送鞘管直径为9毫米,术中很可能出现血管损伤、断裂或内膜撕脱等;心腔小,医生用成人器械手术时,有心肌穿孔、心脏瓣叶受损等风险。
借鉴国内外经验创新术式
“无导线起搏器通常以腿部股静脉作为通道被植入心脏。其实,其还可通过颈内静脉被植入心脏。我们检查测量后发现,浩浩的股静脉异常,颈内静脉直径为9毫米,满足手术条件,最终我们选择颈内静脉作为通道植入心脏。”韩宏伟介绍,此外,医生还首次采取头足颠倒体位,以适应术者手术习惯及创造更大手术空间。为了保证术中影像正常,X线影像设备也将同步进行翻转。
手术刷新记录
术中,韩宏伟团队以颈内静脉作为通路,借助输送鞘管将无导线起搏器推送至心脏的理想位置;无导线起搏器成功“着陆”后,通过多次参数测试和牵拉试验,确定起搏器工作良好;紧接着,取出位于心外膜的旧起搏器。整个手术过程耗时3个小时,术后,浩浩被送至重症监护室观察治疗。
韩宏伟(左二)对浩浩实施手术
重2克的起搏器被植入浩浩的心腔
韩宏伟为浩浩检查身体
术后,浩浩恢复情况良好,术后第二天被转至普通病房。在无导线起搏器的保护下,浩浩心率恢复正常,于9月4日康复出院。
审核:王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