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组团式”医疗帮扶添新彩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成功救治广西壮族自治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小伙小那,使其身高从131厘米升至155厘米,身体状况大为好转,开启新的人生。这个引发社会关注的正能量故事发端于中组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开展的“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


小那接受畸形矫治前后对比


脊柱拧成麻花状


很小的时候,小那的背部就有一块凸起,且身材矮小,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一直未接受治疗。2022年9月,因频繁呕血,小那到当地医院就医。接诊他的是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驻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脊柱外科医生王庆贺。经王庆贺诊断,小那为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和后凸畸形,侧凸角度达135度,后凸角度达138度,一半以上胸椎椎体有90度以上严重旋转。也就是说,小那的脊柱已拧成麻花状。这导致其胸腔和腹腔容积显著缩小,心肺、胃肠等脏器受到严重压迫,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出现功能障碍。当时的小那已18岁,身高却只有131厘米,体重32千克。王庆贺意识到,如果不及时治疗,小那可能因频繁呕血导致死亡,于是立即向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副院长、脊柱畸形和脊柱外科专家王林汇报小那的病情。

王林凭借丰富的脊柱畸形矫治经验,并综合患者病情及当地医疗条件等因素,为小那制定了“头盆环牵引+手术矫正”治疗方案。同时,他委派重建骨科主任、外固定架矫治畸形领域专家陈建文赴当地对小那行头盆环固定术。


术后“长高”24厘米


经过4个月的牵引治疗,小那的脊柱畸形显著改善:后凸角度从138度降至70度,侧凸角度从135度降至51度,身高从131厘米增至153厘米。2023年6月,小那赴深圳市,准备在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经过1个多月的呼吸训练、加强营养、完善术前检查等术前准备工作,8月9日,王林带领团队对小那行矫形手术。手术通过软组织松解和截骨的方式进一步矫正畸形,并在长达13节椎骨的范围内置入几十枚钛钉,通过钉棒的牢固结合和支撑作用来替代牵引架。

因小那脊柱畸形严重,且伴有重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脊髓纵裂等,这台手术充满挑战。“在难度和风险上,这台手术可以说是脊柱手术乃至骨科手术中的‘天花板’。”王林介绍,手术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技术高超的外科团队,还需要麻醉师、护士等10多个科室医护人员的全力配合。经过努力,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医护团队不负性命所托,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小那“长高”了24厘米,体重也在慢慢增加。更重要的是,脊柱畸形矫治使其躯干的平衡度、功能、外观等方面都获得了根本性改善。


“组团式”帮扶结硕果


刚刚开启大学生活的小那说,以前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过如此,而现在则对未来充满期待。他很感谢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医护团队为他所做的一切。“从确诊到深圳专家在广西为我治疗,再到把我送到深圳接受手术治疗,他们为我做了很多事,真的非常感动。”小那说,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千方百计提供支持与帮助,如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在其住院期间,医院为小那及其父亲免费提供一日三餐。

2022年5月,根据“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项目相关要求,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对凌云县人民医院进行“组团式”帮扶。目前,医院已派驻2批次共10名专家,在当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7项,开设专科门诊并接诊患者500余人次。在医疗服务、科研教学、疾病防治宣教等方面,专家们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与管理优势,帮助当地医院提升综合实力,让更多像小那这样的疑难重症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


文图:王卓芬 王庆贺 陈子亮编辑:王天鹅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