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构建现代乡村医疗新形态的“眉山实践”

5月31日上午,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卫生站的乡村医生周良伦正在电脑前填写村民的健康信息。通过他的一系列操作,数据很快就被上传到东坡区搭建的区域慢病管理中心云平台。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健康阵地能提供常见病诊疗和慢性病康复、中医外治理疗等特色服务。
目前,眉山市正聚力打造现代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先行市,推动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科学高效管理运行上实现创新突破。那么,为打造现代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推动县域医共体发展,眉山市做了哪些工作呢?
建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是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那么,“次中心”具体是怎样的形态?如何承担起优质医疗能力向下辐散的功能呢?记者在眉山市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仁寿县富加镇中心卫生院)找到了答案。
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是一家扎根基层的医疗机构。这里有400余张住院床位,25个临床及医技科室,5名正高级和14名副高级技术职称医生,呼吸内科和消化内科成功创建省级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在方便了富加镇居民看病的同时,也让仁寿东部更多老百姓受益。除了苦练内功,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还助力了辖区内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提升。此外,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推出村医集中办公模式,进一步实现了同质化管理和考核。
“通过村医集中办公,我收获了很多。”仁寿县富加镇桂树村卫生室的村医李雨告诉记者。他在集中办公期间,针对严重精神障碍人群的基层管理提出了许多问题,仁寿县二医院根据李雨的需求,专门邀请了精神疾病医生前来培训。
仁寿县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垚指出,通过医疗次中心建设,仁寿县二医院成为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下沉辐散的片区中心,不仅把更多患者留在了基层,也让优质的人才、技术和理念下沉到了村一级。
像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这样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眉山市共规划布局了20家,带动了更多乡镇(社区)和村卫生室(站)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解决了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5月31日上午,眉山市东坡区思蒙中心卫生院中医康复科诊室内,骨科医生方伟正在为一名患者做正骨治疗。一通操作以后,患者腰部的酸痛感缓解了很多。当他得知为他治疗的方医生是眉山市中医医院的骨科主任、省级非遗谢氏正骨疗法的传承人时,颇感意外。
方伟告诉记者,为帮助眉山市中医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展,他会定期到各个成员乡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指导、科室建设和人员培训等工作,与方伟相似的还有思蒙中心卫生院的院长徐培。
徐培介绍,眉山市中医医院医共体按照相关要求实行县招乡用模式,由医共体总负责单位按照各成员单位实际情况,让下派医务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柔性流动。
通过县域医共体人才的柔性流动,眉山市和东坡区让下沉的医护人员吃得起苦,干得起劲。目前,东坡区思蒙、万胜两大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成功通过省级验收,全区慢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率达到8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80.05%。

5月30日下午,一名42岁村民因数日腹痛来到青神县青竹街道黑龙社区卫生院接受超声检查。通过远程会诊,青神县医院的医疗人员查看了患者的超声检查情况。据青神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万永建介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较早实现了放射检查的远程诊断,提高了放射检查的准确度。除了定期下派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服务指导等常规工作,青竹街道黑龙中心卫生院还会向村卫生室派驻医务人员担任卫生监督协管员,负责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学校卫生服务、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和公共场所卫生安全巡查工作。此外,青神县还不断拓展村医养老保障广度,为县域内在岗村医和离岗村医发放养老补助。


文:喻文苏 白华宇 彭宇
编辑:张方飞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