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保入院 保收治 保重症 绵阳四0四医院高效运转诠释“生命至上”

连日来,绵阳四0四医院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全力以赴,构筑起同心战“疫”的生命健康防线。

“现在急诊科和发热门诊的接诊压力较大。”医务科主任许果介绍,目前,医院急诊科患者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患者数量从平时的200余人次/日,上升至最高峰的600余人次/日,与此同时,急诊出诊量也是往常的2至3倍。在此情况下,医院应急指挥部立即响应,启动了新冠疫情应急工作机制,多次优化流程保障患者快速入院;制定诊疗规范保障患者治疗同质化;打破专业建制,组建救治梯队;成立多维度专家组保障重症患者救治,同时调配资源,畅通绿色通道,保障特殊人群治疗工作有序开展。


全力保供应 充分保障医疗需求
为解决“急诊收得进来,还要分得出去”的难题,绵阳四0四医院不断扩充可收治床位,在医院各楼层大厅设置加床区域,从原来的1256张增至1600余张,另外还扩展ICU的收治容量,以重症医学科为龙头,将8楼病区的45张床位改造为重症救治病区。同时,信息中心以“一张网、一盘棋、一张床”为落脚点,对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实现电脑端和手机端的床位信息传递,方便门急诊、各病区实时共享数据动态。

面对临床呼吸机、用氧量需求猛增的现实情况,医学装备科统筹各院区资源,紧急采购医疗设备:高流量吸氧仪30台、雾化吸入器24台、呼吸机20台、氧饱和度夹100台……并在院区紧急修建了液氧站,改建供氧管道,满足临床用氧需求。

2022年12月23日晚,80多岁的赵爷爷因昏迷被家属送至医院急诊科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后转入住院部,但患者急需呼吸机,3名医护人员轮流通过呼吸囊为患者进行手动通气,半个小时后,医学装备科紧急采购的5台呼吸机安装完成,并立即协调出一台给该患者使用。

“本以为今晚我父亲用不上呼吸机了,没想到这么快就协调出来了,非常感谢你们。”赵爷爷的家属连声感谢。

全力畅渠道 打通界限实现治疗同质化
在特殊时期,医院打通了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外科等科室的专业界限,各科室通力协作。为应对急诊量激增的情况,医院启动急诊流量监控机制,并动态增派其他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支援。医院还启动丰谷院区、大西门院区及医联体成员单位等力量,统筹协作,提高整体救治能力。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对新冠疫情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

医院调集全院各科室力量,创新创立“1+4”的工作模式,即一个团队,四大工作组。一个团队是指医院抽调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科等骨干力量,成立了新冠救治专家团队,采用内科医生指导外科医生、专科医生指导其他专业医生、驻点指导+流动指导的方式,划定责任片区,分区指导其他专业科室开展新冠救治工作。四大工作组则具体负责全院新冠患者的救治工作。重症筛查组负责各科室重症患者的筛查和转诊;呼吸机及呼吸通道管理组负责培训和指导全院呼吸机的使用和管理;药物治疗指导专家组负责全院新冠救治药物的规范化使用;康复治疗组负责实施床旁心肺康复指导,加快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医院还组织专家根据国家诊疗方案,结合医院具体实践,总结形成了方便简洁的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手册,便于临床医生使用。这些综合措施大幅提升了救治能力,进一步推动医疗同质化,提高救治效率。

全力保重症 为特殊人群治疗工作保驾护航
医院对于重症患者进行集中收治,组建重症救治梯队,建立重症会诊机制,配强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科等专业医生组成的全维度会诊专家组,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每名患者的精准治疗。

89岁的刘爷爷因胸闷气短、咳嗽剧烈来到医院急诊科,经检查,其血氧饱和度仅为75,胸部CT显示肺部超过70%已经严重感染。专家组立即予以抢救,药物治疗、气道插管、上呼吸机……经过3天的治疗,CT显示其病灶变淡,其他症状也明显缓解,目前已经间断性脱机,开始进行肺功能训练。刘爷爷的家属感激地说:“看到那么多学科的专家都围着我爷爷转,我们安心多了。”

此外,针对卒中、胸痛等绿色重点通道病种进行应收尽收,及时开展治疗工作。针对血透、放疗、手术等特殊人群,进行分区分时段收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在这场大考中,全院上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优化诊疗流程、扩容资源、增加力量、提升能力,用坚守与初心奏响了一曲“生命赞歌”。(特约记者喻文苏 通讯员赵似锦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