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云南:优质医疗资源“省管县用”对口帮扶让基层群众看病不再愁

从专家短时间去基层医院指导到成为院长、科室主任,从义诊活动时才能见到省级专家,到专家在群众家门口给群众做手术,云南省县(市、区)、乡群众在医疗服务的获得感上大幅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转诊率降低,“五大中心”建设基础逐渐夯实,这就是云南省2022年开展的优质医疗资源“省管县用”对口帮扶工作取得的成效。

终结艰辛求医路
70岁的王朝坤大爷躺在文山州西畴县人民医院泌尿科病床上,眉间露着喜色。饱受巨大前列腺折磨四年多的他,听说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进驻县人民医院,3天前住了进来。经过会诊,省级专家为他主刀,手术后第二天他就可以下床,因为是微创手术,4天后就能出院。此前,县医院缺乏设备和技术,不敢为高龄患者手术,要做也是开腹,住院至少半个月。自从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派出生殖妇科、核磁共振科、康复医学科、病理科、泌尿外科、麻醉科、疼痛科、老年医学科、口腔医学中心、儿科的10名医疗队员来到西畴工作,使县医院相关科室的诊疗水平提升很快,近一年时间里,西畴县人民医院开展手术例数293例、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61次,实现很多手术的首例。

“120一响,一年的肥猪白养”。家住西畴县鸡街乡的邓国发对这句话的体会很深,对如今不再发愁因病返贫的体会更深。他是家中的壮劳力,10年里反反复复发作的肾结石,让他失去了外出打工的机会。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04年就开始对口支援西畴县的医疗事业发展,先后投入177.1万元,援建鸡街乡中寨村等8个村(校)卫生室。这使得像邓国发这样的村民可以在家门口看上病,2022年深度帮扶以来,更是方便了太多的村民在县里解决了做手术的难题。以前做手术,家里要有人陪着去州医院甚至昆明的医院,住旅店、等预约、做手术,两个月时间就耗进去了,加上来回交通,上万元钱都打不住。邓国发这次做手术,报销比例高,自己只出了1000多元。不少农村患者表示,国家鼓励村民就近看病,省级专家来到家门口,更是让看病和做手术成了一件有“幸福感”的事。

提了很多年的分级诊疗,之所以推进缓慢,是因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底子太薄,医生手上的技术不过硬,就算各处支援了先进设备来,没人会用、敢用,只能闲置。此前在基层医疗机构看到的病历,结尾通常都有一句:转诊上一级医院。群众纷纷往州级、省级医院跑,基层的医生想通过丰富的诊疗病例提高水平也就失去了基础。为了降低基层转诊率,云南省开展的医疗对口帮扶从来没停步过。而2022年由云南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共同推出的优质医疗资源“省管县用”对口帮扶工作,无论在深度和力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帮扶,14家省级医疗机构组团帮扶83个县级医院。

从客人到“一家人”
接近凌晨的昭通市鲁甸县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彤云正在开新冠肺炎救治能力提升培训会,他现在还有一个新身份——鲁甸县人民医院法人代表、院长。他不仅要协调好帮扶医疗队的工作,还在为建设病理科而奔走。2022年4月,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主,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参与的10名医疗专家团队,赴鲁甸、永善、镇雄县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帮扶团队长通常都会担任受援医院的院长或常务副院长,这不仅是此次“省管县用”对口帮扶的工作特点,更是压实支援医院“以院包院”对口帮扶责任的工作需要。只有切实改变专家做客的帮扶惯例,才能激励帮扶团主动融入受援医院,从技术到管理再到发展,全方面帮助基层医院提质增效。

在云南省《关于印发建立优质医疗资源“省管县用”对口帮扶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针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援医院要择优选派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或博士,并具有管理经验的专家作为帮扶队长,并担任受援县医院院长或常务副院长,帮扶队长帮扶期不少于2年。两年时间,意味着队长能有充分熟悉基层、思考工作的机会,更能让帮扶工作的延续性、稳定性得到保障。2022年10月20日,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驻玉溪市通海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医疗队队长贺文伟,顺利为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的99岁高龄老人施行“左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张奶奶的家属在签手术同意书时是经过反复思考的,这一次的专家不是过路雨,而是能常住的,老人手术后的康复就有了保障,终于可以下决心了。这样的手术在通海县人民医院属于常规手术,可是,张奶奶的相关检查显示其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Ⅰ型呼吸衰竭、冠心病、心功能三级等多种手术麻醉高危因素,帮扶队队长贺文伟邀请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参加多学科会诊,共同制定手术麻醉治疗方案,最终确保了手术成功。

帮扶工作最直观的成效是,基层医院能开展、敢开展的各个科室手术多起来,一例例成功的手术对提升医院的口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仅在鲁甸县医院,2022年4月以来,帮扶团开展全院多学科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218次,指导手术82台。引入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18项,新增心衰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等国家级中心建设项目2项。累计完成门诊2586人次,急诊389人次,心内科、皮肤科、妇产科等科室门诊病人量显著增加,大病、特殊病转出县的现象逐步扭转,社会影响力凸显,有力支持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据昭通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共有14家省内三甲医院对口帮扶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镇雄县、彝良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人民医院等8家县级综合医院,共有85名医疗专家到受援医院开展驻点帮扶工作,帮扶医疗队长中5人任受援医院院长,3人任常务副院长(昭阳区、巧家县、镇雄县)。帮扶团将等级评审、重点专科建设、薄弱专科建设、中心建设、提质达标等工作作为阶段帮扶目标,从医疗技术服务、运营管理、MDT团队建设等方面帮助受援医院夯实了基础。

千里奔赴只为民安、心安
2022年8月20日,一个普通的周末,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陈小波主任的手机响起,是昭通镇雄县人民医院胸外科打来的,对方陈述了一台手术中出现的危急情况。他们为一位患者行“胸腔镜右肺上叶结节楔形切除备肺叶切除”,术中发现患者纵隔淋巴结硬化,呈现门钉淋巴结,由于淋巴结硬化与肺动脉严密粘连,在游离上叶肺动脉过程中出现不可控制的出血。这是镇雄县医院胸外科开展肺叶切除手术以来从未遇到的难题,陈主任让对方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把患者的肺部片子发来。然后当机立断告诉对方,先为患者止血,等他下来手术。向医院报备后,陈主任立即开车前往镇雄,近600公里的长途,他到了县医院已经是傍晚,来不及吃饭,马上进入手术间。在县医院同行的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陈主任走出来时脚步已经显得趔趄。患者走出了鬼门关,县医院开启了肺叶切除术的技术新篇章。这样的奔赴故事在帮扶工作中还有很多,有一些支援医院的专家,虽然不是此次帮扶团成员,却也融入了帮扶工作中。因为,省级与县级的医疗帮扶是一项工程,更是一种传承。就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来说,对镇雄县医院的对口帮扶工作已有17年,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帮扶西畴县医院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如果把以前的帮扶比作造桥墩,那么今年的“省管县用”对口帮扶就像在桥墩上铺设高速路,巩固了省级医院帮扶的成果,打通了县级医院医联体建设的快车道。

此次对口帮扶,起到了“帮一县、扶一片”的效果。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昭通市建立分片帮扶工作机制,将11县区划分为4个片区,建立县区间帮扶专家流动帮扶机制,根据基层需要,引导帮扶专家在区域内有序开展义诊、示教、培训班等活动。自启动分片帮扶工作以来,累计为238名患者提供了巡回诊疗服务,在为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县区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一位贵州威宁的心衰患者突发心梗,直接要求到镇雄县人民医院做手术,镇雄县的脊柱关节外科专家门诊、创伤骨科专家门诊、心脏内科等专家门诊在川、云、贵三省的老百姓中有极好的口碑,侧面体现了17年帮扶的成效。自2004年以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先后选派103人到西畴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拓展了98项新业务和新技术服务,签订“昆华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协议”,建立9个专家团队工作站。投入帮扶资金45万元,帮助西畴县医院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科室与科室之间远程会诊平台,缩短了病症会诊时间,减轻了患者家庭负担。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在援建乡镇卫生院、拓宽基层医生进修培训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2022年以来,县医院有10位医生获得了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进修的机会。王进位是鸡街乡中寨村委会后卡村的一名村医,他见证了中寨村卫生院从老破小到焕然一新的过程,4年前他曾经和其余15名村医到省一院进修过。现在村卫生院成了附近村民首诊、初诊的第一选择,在省级专家多年的义诊和宣教活动熏陶下,村民健康素养提高,村容村貌变美了,打造健康村、和谐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优质医疗资源“省管县用”对口帮扶工作,旨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给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医疗力量薄弱地区带去先进的诊疗技术,帮层患者解决疑难病症的同时,培养县级医院科室人才,促进学科发展,激发医疗服务活力,促进分级诊疗,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云南建设。这项工作开展的时间虽然不足一年,但已经展现出蓬勃生命力,源于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源于省级多部门的有效联动,源于医疗帮扶历史沉淀下来的经验,更源于云南省医疗战线的无疆大爱。(文/通讯员 杨蕾 特约记者 叶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