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做好医工融合 力促医疗事业发展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医院)早在2014年便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近两年,双方和合作步入深水区,携手在心血管、普外、消化、神内等10余个领域开展医工融合,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科技变革带来的健康利好。
院校合作 步入健康新赛道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我们不能做科技发展的旁观者,应该充当开拓者、创造者、发现者,带着临床发现的问题,努力去寻找解决的方案。”在一次医院会议上,市三医院党委书记徐俊波说。
市三医院开启医工融合具有便利性。2014年,该院与西南交通大学开启合作,成为西南交通大学临床医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与此同时,西南交大成立医学院。双方的合作基于教学和科研,共同指导和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数据显示,为了培养优秀医学人才,市三医院在全院遴选了64名优秀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从2016年开始招生以来,已经培养了儿科、产科、内科、外科等多个专业的111名研究生,另外还有博士生在读。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多项科研也在一并推进。2017年,副院长李暄与西南交大计算机学院深度合作,成功申报四川省科技厅科研项目;2019年,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专家徐俊波牵头的心内科项目与西南交大力学、磁学专家合作成功申报成都市科技局科研课题;2019年,神经内科专家高励与天府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研究院合作成功申报成都市科技局重大项目;2020年,市三医院与西南交大教授联合申报并获批13项医工结合项目……
时间来到2023年,市三医院与西南交大的医工融合再次大力度推进,一系列即将带来深刻变革的研究,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逐步投用到临床,造福每一名患者。
从临床中发现问题 用医工结合解决
“作为医生,虽然看到了问题,没有办法从本专业上去找到解决办法,这时候医工结合就会起到关键作用。”市三医院副院长李暄说。
普外科主任、胃肠外科专家刘雁军从2011年在川内较早实施减重手术,如今肥胖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减重代谢手术量连续两年全国排名前列。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中国的成人中已经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而且众所周知,肥胖对健康产生巨大危害。
疾病谱的变迁让他和团队开始思考,在已知的肥胖致病因素以外,还被哪些因素左右着?能否弄清肥胖与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键发病机制,从更早期控制或者逆转肥胖,不让肥胖进展到必须做减重手术的阶段,成为了团队的使命。一系列的问题提出来后,他们希望通过与西南交大合作建立医工结合实验室,去一一探寻答案。
消化内科团队在临床中同样遇到棘手难题。如今提倡癌症早筛查,但消化系统的早癌因为肉眼难以识别很容易漏掉,如今人工智能的兴起可以提高诊断率,“但作为辅助诊断手段,我们需要通过大量数据对人工智能进行培养,提升它的识别率,而‘医学+信息’就是最好的手段。”
神经内科团队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则是药物无法突破卒中患者的大脑屏障。专家说,在卒中患者群体中,80%的患者是缺血性卒中,而在溶栓过程中,因为大脑本身具备的屏蔽功能,让药物无法有效突破脑屏障进入大脑,药物浓度损耗较大,难以达到应有的疗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医工结合的方式,研究出更好的分子材料,让药物成功进入大脑。
每个医疗专业几乎都会有类似遭遇,临床专家们亟待与工学专家携手配合化解难题,让患者得到快速、精准、有效的救治。
市三医院和西南交大共同申报获批的多项医工结合项目中,涉及心血管、呼吸、儿科、普外、检验、神内、肾内等多个专业。这些医工结合项目,如今进展如何了呢?
强大的科学家团队向打破技术壁垒发起挑战
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病专家徐俊波领衔的医工结合项目名称叫“心室外机械辅助的生物力学及血流动力原理”,该项目是2021年医院和西南交大合作申报的三个校内医工结合培育项目之一,其最终目标是要研究出一款安置在胸腔内的心脏辅助装置,用以改善心衰问题,并最大限度避免出现脑梗等并发症。
该团队成员黄刚是名留德归来的博士,他告诉记者,这项研究致力于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为此,医院和西南交大都派出了实力强劲的专家组建为一个研究团队,涉及到临床医学、材料学、电磁学和工程学。这个涉及多门学科的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密切配合,目前已申报17国家专利,授权4项发明专利和7项实用新型专利。
但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估计还需要好几年才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研发团队的信心和决心势必让研发走向成功。
研发团队会定期集体开会,除了汇报进展,还各自报告遇到的困难,便于通过集体智慧来解决,“除了集体会,小型的碰头会随时都在开,研发因而进展较为顺利。”
极具开创性的项目 有望运用到临床救治
医院方由消化内科主任孙晓滨领衔的医工结合项目属于“医学+信息”,它是与西南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合作的超声内镜项目。科研团队通过大量临床数据比如图片、文字、病历等信息,对人工智能进行不断“培训”,从而提升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识别率。
他说,研究团队有望在今年内把粘膜下肿块的验证做完,这样就可以在临床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而对胰腺早癌的精准识别这块预计今年内可以把方法建立起来。
神经内科与西南交大医学院的医工结合项目,是致力于找到一种包裹药物的新材料,让药物能够突破大脑屏障,保持足够的浓度以化解掉堵塞脑血管的栓子,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水火。神经内科主任柳华称,这项研究预计需要3年时间,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除了医工结合项目,著名减重专家、普外科主任刘雁军团队与西南交大共建“肥胖与代谢医工结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属于基础研究实验室,有700平方米,将引进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主要针对肥胖与代谢性疾病,去探寻肥胖发生、发展成因。“依托扎实的基础研究,我们将去寻找到治疗新方案和治疗新手段,用无创手段解决当下大众关注的肥胖问题,建立一套更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为市级公立医院排头兵,市三医院在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医院每名员工都没有做旁观者。
“只有积极解决难题、把握新赛道机遇,才能更加彰显高质量发展内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期待。”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全院职工的共识。
编辑:郭晓薇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