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发育

每一个矮小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长高的梦想

老杨(化名)身高1米55,因为矮小,很多方面他都比别人多绕了弯路。他最怕的,就是他的基因遗传给儿女,让他们面对同样的艰难。

身高正常这个词,正是所有矮小症患者上下求索、孜孜以求的梦想。

身高,是我和女儿无法弥补的遗憾

老杨的两个孩子一直比同龄孩子矮一截,老杨却一直认为,孩子们的身高是随了父母了,无能为力了。

同宿舍的女孩中,个子最矮的是小洋的姐姐

改变是从女儿开始的。

女儿上初中后,眼看着同学们身高一个个往起蹿,自己却仿佛被时间凝固了一样,13岁时身高只有1米43,这让她感觉自卑,一天天渐渐沉默,渐渐减少了和同学的往来。

感觉到女儿的变化,老杨第一次带着女儿到医院做了相关检查。医生告诉老杨,孩子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但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现在只能争取改变。

经过11个月的治疗,女儿的身高勉强够到了1米5,医生表示,后续人为干预意义不大了。

女儿的遗憾让老杨痛下决心,无论如何,不能让同样的遗憾再重复出现在儿子小洋(化名)身上。

不能再让儿子重复我和女儿的老路

姐姐停止治疗的时候,小洋已经8岁,身高却只有1米18。背着书包走在街上,还常常被人问,小朋友,你在哪个幼儿园上学?

女儿的身高无可弥补,同样的遗憾绝不能再发生小洋身上

小洋刚上小学时,同龄的孩子都会骑自行车了,一群孩子常常在院儿里踩着风火轮一样撒欢儿比赛。老杨也给儿子买了自行车,但是小洋坐在车座上,脚够不到地,明显的差距让他小小的心感到受伤,再也不肯学。由于个子矮,小洋和同学打篮球连球都摸不到,信心受挫,又放弃了。

姐姐的治疗经历让老杨认识到,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已经可以对矮小身材进行有效干预和治疗了。老杨带小洋做了检查,同样查出来是生长激素缺乏症,这让老杨既看到希望,但也陷入了如何承受治疗费的苦恼中。

为了小洋不再重蹈覆辙,老杨付出了他所能付出的最大努力。要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妻子心疼孩子不忍心,三年来的每一天每一针都是老杨亲手给儿子注射的。小洋年龄小,有时抵触治疗,老杨便拿姐姐的经历鼓励他,又拿自己的教训激励他。

饮食上,他格外费心,总是拿水果换掉小孩子都爱吃的蛋糕、饼干,看着儿子失望,也不敢心软。治疗开始后,在医生指导下配套加强运动,他就陪着儿子打篮球、跳绳、摸单杠,去年夏天还给他报了游泳班。

小洋的身高变化令老杨欣慰,治疗一年,小洋长高了10厘米,两年多长高了21厘米,现在12岁的小洋身高1米38,不算很高,但是站在同学中间,不再矮得那么显眼。

更让老杨觉得值得的是,近一年,小洋的食欲变好了,学会了骑自行车,也不再惧怕和小朋友一起打篮球。

今年,小洋获得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长天使基金的资助,所有的坚持都有回报,一切都正在向好发展。

他们孜孜以求的,只是一个泯然众人的高度

可喜的是,近些年随着相关科普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家长正在及时转变观念,想尽办法弥补孩子身高的缺憾。

佳佳(化名)12岁时,身高只有1米42。小学时,他自卑于自己个头矮小、力量不足,从不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喜欢表演、喜欢辩论,班里新年联欢表演《拔萝卜》,他被分到的角色却是萝卜。

治疗三年,现在佳佳身高1米72,比起三年前,长高了30公分。这个身高,在同龄人里不算拔尖儿,但是,妈妈知道,为了这个泯然众人的身高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每当仰视长高的儿子时,就是她最为欣慰和喜悦的时刻。

为了及时弥补更多像小洋、佳佳一样的孩子们的缺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于2010年发起成长天使基金,关注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截至目前,该基金已资助了2125名困难家庭矮小患者,帮助他们实现长高梦想。近年来,成长天使基金还积极联合全国200余家三级甲等以上医院以及业界专家举办科普义诊、基层医生培训、生长发育检测等各类公益活动,向公众普及儿童健康知识,提高生长发育领域基层诊疗水平。

身高不是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身高却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判断,推动相关知识的普及,推动相关检查日常化,让我们一起助力每一只雏鹰,在起点就能张开自信的翅膀!

认识矮小症,早诊断、早治疗

关于矮小症,家长有必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及时弥补孩子身高发育的短板。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不再因为身高而烦恼,都能在阳光下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运营: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