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白衣外交使者”郭旭朝

文质彬彬的面庞,一副黑框眼镜,一身黑色运动装,看上去书卷气十足的河北省儿童医院骨科副主任郭旭朝,举手投足间还透露出一股青春和活力。作为河北省第20批援非医疗队的主要成员之一,郭旭朝在异国他乡抢救生命,搭建中外友谊桥梁,展示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勇担重任 完成多例高难度手术


在缺少大型医疗设备且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异国他乡,郭旭朝作为主刀医生成功实施10余例脊柱骨折手术。对他来说,每一例手术都是一场紧张且惊险的生命保卫战。2021年11月30日,郭旭朝所在的中国援卢本巴希医疗队刚完成交接工作,就收到来自当地中资机构的求助。该机构一名工人因脊柱外伤1周,下肢疼痛难忍。郭旭朝和队友会诊后诊断患者为第四腰椎爆裂骨折,应尽快手术治疗。但医疗队所在医院还未正式开诊,无法实施手术。经多方协调,医疗队联系到一家接收医院。但该院没有手术所需重要医疗器械——C型臂X射线机。通过对手术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对手术方案进行充分的研讨,医疗队认为,此次手术难度较大,是对主刀医生的一次考验。此时,郭旭朝勇担重任,自荐担任手术主刀医生。“脊柱手术风险高,一般需要C型臂X射线机来确认手术部位。在没有C型臂X射线机的情况下,郭旭朝凭借个人能力和经验,一次性打准6颗固定钉。”作为那场手术的麻醉师,在谈到令他印象深刻的那台手术时,唐山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刘国栋表达了自己对郭旭朝的敬佩之情。

驻当地中国大使馆经商处对手术的成功实施给予了高度赞扬,患者所在机构也给医疗队发来感谢信。


义无反顾 为守护生命夜行300多公里


在援助卢本巴希期间,除了医疗条件受限外,郭旭朝还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2022年6月15日,医疗队接到消息,一名中国同胞在科卢韦齐遇袭,颅脑受到枪伤,伤势严重,病情复杂。因当地医疗条件无法满足手术要求,患者需被转至南非接受治疗。患者家属向中国大使馆提出请求,希望医疗队负责护送和协助救治,以确保患者安全。因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医疗队须连夜前往。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安全及治安形势严峻。“作为一名党员和骨科医生,我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郭旭朝随队长等一行4人,在当地安保公司的护送下,连夜赶往300公里外的科卢韦齐。“路上,我们看到6起车祸,一路颠簸,开了5个多小时才到达科卢韦齐。”

当时,患者肩部有子弹贯通伤,颅内散见大小不一弹片10余处,出现严重脑水肿,且深度昏迷。经过医疗队与所在医院医生的严密监护和治疗,患者的生命得以维持到转运飞机到来。最终,伤者被顺利转运,并顺利接受手术治疗。


严谨自律 做行医路上的“追光者”


对郭旭朝来说,不管是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还是远赴非洲开展医疗支援,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敬业、好学、严谨、自律……这是郭旭朝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从医以来,郭旭朝没有一天停止过学习,不管是在平时还是在援外期间。他师从河北省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丁文元,“我从丁教授身上学到了对专业的精益求精及为患者设身处地着想。”郭旭朝说。“郭医生还承担医疗队会计工作。每天,他早上5点起床,晨跑后,雷打不动地学习英语和专业知识,自律得让人佩服。”中国援卢本巴希医疗队分队队长、沧州市中心医院CT诊断科陈德强对郭旭朝赞不绝口。回顾援外时光,郭旭朝感慨万千:“我很荣幸自己曾是医疗队的一员,很怀念那段在异国他乡奋斗的岁月。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患者,实现自我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中国医疗队精神,我既满足又自豪。”

带着对生命的尊重,带着一颗诚恳真挚的医者之心,郭旭朝为患者排忧解难,义无反顾地做行医路上的“追光者”。


文:尤国军 宋立新编辑:王天鹅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