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打出强基创新的医改实招

□本报记者 杨金伟 连漪 王依依 门雯雯
在应对省内各地不同情景的医改问题时,山东省注重“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不求资源投放最大化,也不求一蹴而就,但求能适应当地经济、人口、资源发展。在统筹规划下,不断激发省内各地探索差异化改革举措,山东省正以改革的力度不断增加基层厚度、抬高区域高度、共促民生温度。

基层厚度:丰富基层服务内涵
近日,记者走进德州市齐河县晏城街道鲍庄村卫生室。该村卫生室规模虽小,“中医阁”、问诊室、输液室、药房库房、理疗室等“五脏俱全”。在“中医阁”里,村医杨可良正在为前来复诊的村民孙大爷号脉。孙大爷是杨可良的“老主顾”,有点头疼脑热都会找他。孙大爷对杨可良的评价是“看病不孬”。

德州市辖2区2市7个县,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解决好基层医疗服务问题就是解决了大问题。德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常树风介绍,在改善基层服务能力方面,德州“软硬兼施”。在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上精准发力,市级财政每年拿出专项经费1565万元用于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对建设达标的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基层特色专科和中心村卫生室,分别按照50万元、10万元和4万元标准予以“以奖代补”。在扎实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创建上,德州市高标准建设343家中心村卫生室,建成农村地区“十五分钟服务圈”。在能力提升上,德州市持续选派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秀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担任“业务院长”,帮助基层建立特色专科、培养业务骨干。

目前,德州市11个县(市、区)中,有9个县域内就诊率超过90%。在德州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处处都有中医服务的身影。不仅村卫生室设有“中医阁”,乡镇卫生院也建起了“国医堂”。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镇卫生院把中医服务和中医文化搞得有声有色。路过诊疗楼旁的一片自留地,一阵阵金银花的芳香随风飘来。“每个科室承包一小块地种一味中草药,金银花、薄荷、黄芪等不下十种药材。这些中药既能自用,也能让患者体验中医药文化。”该院院长王洪涛告诉记者,除了中医诊疗服务之外,该院还开拓了中医药的文化园、文化长廊、经典方剂展示窗等系列“文创”。

面对基层人才数量不够、运行活力不足等共性问题,山东各地纷纷探索破解之法。济南市在4个区县试点落实“一类保障、二类管理”,覆盖10个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以及20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镇卫生院、村卫生室。2023年,济南市在政府常规预算投入的基础上,又对基层增加了2.86亿元额外投入。青岛市优化乡村医生队伍结构,加大乡村医生招聘力度,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和老年乡村医生生活补助政策,通过市、区财政投入为在岗乡村医生缴纳“五险一金”。

区域高度:把更多患者留在家门口
从山东省会济南市到首都北京,乘坐高铁最快只需一个半小时,减少患者省外就医是摆在当地卫生健康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2017年,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效恩经过多次考察后认识到,想要留住患者,归根结底还是要把本地的医疗服务水平提上去。为此,济南瞄准构建“两区域、两中心”医疗高地,让济南与北京两地间的便利交通变成引入优质医疗资源的绿色通道。在《山东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指导下,济南加快引进脑神经、心血管、肝脏和肿瘤疾病方面的优质诊疗资源,持续深入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工作。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落地山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已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四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济南医院也出现在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之中。

此外,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将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等优势医疗机构作为主体医院列入创建范畴,分别争创国家传染病、儿童区域医疗中心。

在德州,怎么甩掉医疗资源短缺、医疗服务水平落后的帽子,也是市委、市政府的心头大事。2021年,德州市委、市政府推进与山东大学战略合作,由齐鲁医院全面托管德州市人民医院。一方面,德州市“倾家式”承接,出资12.9亿元投资建设新院区,同时组建工作保障专班,健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并在资金支持、职称评聘、干部提拔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全力保障驻德州专家安心工作。另一方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搬家式”帮扶,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由齐鲁医院管理团队全面负责德州医院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等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调整优化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100余名。数据显示,2022年,德州市人民医院各项主要运行指标较2021年同期均有好转,其中出院人次增长6.69%,CMI值增长3.63%,平均药费降低7.6%;2023年一季度全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暨高质量发展季度监测指标由2022年的第28位提升至第13位。

“把院区建在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实施一院多区建设的初衷。该院的市南院区、崂山院区、西海岸院区、市北院区、平度院区5个院区虽然来源各有不同,但都遵照以集中统一管理为主和院区适当自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实践“十统一五自主”管理模式运行。“一院多区模式不仅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更填补了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及平度市没有三甲医院的空白。”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蒋光锋以平度院区为例指出,该院区已成为青岛北部地区疑难危重症救治中心和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今年4月,该院区四级手术占比达到了31.89%。“一院多区不是一味地摊薄,而是真正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实现同质化医疗。”蒋光锋说。

智慧精度:数字应用场景更多元
“多年来,‘看病难’主要表现为挂号难、缴费繁、检验复、跨院愁的问题。实际上,‘看病难’的根本还是‘看病烦’。”青岛市卫生健康委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薄涛说,为此,青岛市以信息化为抓手,加快智慧医疗建设,精简就医流程,构建“全市一家医院”就医场景。一方面是想逐一优化具体就诊环节,另一方面则是想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提升全市专科诊疗的同质化水平,在高水平专病专科联盟的相互促进中,解决好医疗资源分配和分级诊疗的问题。

通过“全市一家医院”平台,青岛市建成了信息数据基础支撑平台,向上对接省级平台,向下连通10个区市平台,横向打通15个垂直业务系统,汇聚健康医疗数据4.7亿条。目前,青岛市实现了区域就诊的“一码通行”、医生号源的“一网预约”、医疗缴费的一站式结算、电子健康档案跨院调阅,是山东省内第一个实现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的城市。全市4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开展6大类47个检查检验项目的互认共享,累计完成共享调阅430万次,互认检查检验1万余项。

其实,早在2013年,青岛就提出“建数用数,用以便民、惠医、辅政、兴业”的大数据应用理念。在数字社会乘“数”而来的当下,数据应用的场景正在一步一步实现。据薄涛介绍,在便民利民方面,青岛还开通了“就医付费一件事”便捷支付系统,方便即时结算,使就诊时间缩短了67%;建成了“出生一件事”联办系统,一键联办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社会保障卡、户口和医疗保险参保登记等相关业务,使办证材料缩减了80%。下一步,青岛将继续挖掘大数据的潜力,在个体健康画像、新药研发、疾病管理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应用。“‘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就是在诸如此类的民生工程中一步一步落地的。”薄涛说。

民生温度:努力让健康梦照进现实
“看娃难”是很多年轻夫妇面临的共同问题。尤其当前,很多家中老人不在身边,夫妻二人都是上班族,如何照看0~3岁孩子就成了一道难题。

2023年,济南市出台《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加强养育成本支持,按照生育政策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对其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人员及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生育妇女每月加发200元育儿生活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对按照普惠指导价招收3岁以下婴幼儿的备案托育服务机构,依据实际收托数,政府给予每人每月400元的保育费补助;对通过济南市托育机构星级评价,且得分在90分以上的托育机构,一次性给予5万元运营补助。目前,全市卫生健康、教育等10余个部门共同参与到普惠托育的保障工作中,普惠托育工作成为健康济南的一张新名片。

马效恩介绍,济南着力在“一老一幼”、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上下功夫。在服务“一老”方面,全市186家养老机构全部被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配以财政资金支持与保障,实现嵌入式的医养结合。在服务“一幼”方面,该市不断完善“泉心托”托育服务惠民品牌,持续打造“小铁人”“小瞳人”“小星星”等儿童保健特色品牌。在服务女性群体方面,济南市制订健康保障计划,各项筛查覆盖妇女从婚前到育后的各个阶段。在全国健康城市建设创新模式宫颈癌综合防治试点工作评估中,济南位列第一。

对重点人群的关爱,各地基层医改也在不断探索。在德州市齐河县安头乡康养服务中心,卫生院和敬老院之间以“绿色连廊”连接,有医疗需求的老人可以通过连廊直接到卫生院快速接受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回到敬老院继续居住。这是齐河县医养结合“两院一体”模式的具体实践。

据齐河县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华介绍,2022年5月,县委组建康养医疗集团,党委书记由县委常委、副县长担任,整合卫生健康、医保、民政等20个部门力量参与集团运营,统筹区域内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康养医疗集团创新开展乡镇卫生院、养老院“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的医养服务模式,乡镇卫生院增设养老服务职能,康养医疗集团分公司(乡镇卫生院)负责“两院一体”医养业务运维;依托县人民医院的康复院区为龙头,打造医康养融合体;乡镇卫生院托管敬老院,老年人医疗服务通过卫生院与医保衔接,既增加了医院服务工作量,又能方便快捷解决老年人就医费用报销问题,进而实现“老人不动、服务人员动、支付方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