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助多脏器衰竭早产儿转危为安

近日,一名胎龄仅为35周的早产儿,出生后出现重症感染和多脏器衰竭,命悬一线。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医护人员通力协作、精准救治、昼夜守护,终于成功帮助这名早产儿闯过“鬼门关”。



10月19日中午,一名怀孕35周的孕妇出现瘢痕子宫和胎膜早破,且产程中出现发热。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产科医生判断胎儿可能存在窒息及宫内感染的风险,于是立即请该院儿科值班医师杨文巍前往手术室陪产。经过各科室医护人员通力抢救,这名早产儿被成功娩出。
随后,医生们发现这名早产儿呼吸急促、呻吟样呼吸、口吐泡沫且皮肤青紫,并有迅速恶化趋势,于是迅速将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该院儿科主任李颖、首席专家黄启坤、主任医师李在朝等专家迅速组成抢救团队,根据这名早产儿的血气分析、感染指标、床旁胸片及床旁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迅速做出诊断:这名早产儿患有新生儿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呼吸衰竭、新生儿贫血。在该院麻醉科全力“护航”下,抢救团队立即对这名早产儿进行了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支持治疗,并给其进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插管内注入。
由于这名早产儿的病情复杂,抢救团队的挑战接踵而至。血氧不稳定、感染B族链球菌、消化道出血、多脏器衰竭……随着多项身体检查指标出现异常,这名早产儿的一只脚仿佛也已踏入了“鬼门关”。抢救团队立即为其调整了抗感染方案,并给予支持治疗。

为挽救这个幼小的生命,该院抢救团队多次召开讨论会,研判其病情。从基本治疗到呼吸循环支持,从全肠外营养到微量喂养和全肠内营养,再到谨防院内感染等,抢救团队事无巨细地商讨最佳治疗方案,并根据患儿每日病情变化适时调整具体措施。为克服因该院儿科近期患者增多,造成的医护人员人手紧张等困难,医院特意抽调专人对这名患儿进行24小时轮班守护。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准治疗与日夜守护,患儿出生9天后,终于达到撤离呼吸机标准;又过了18天,患儿成功闯过呼吸、喂养、感染、循环等多道生死难关,各项身体指标均达到正常范围,且已于近日出院。

“在危重新生儿的救治,特别是早产儿的救治中,尤其需要新生儿科、产科、麻醉科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产前评估准备、出生后救治、出院后健康指导,任何一个微小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该院儿科主任李颖说,“自新生儿抢救协作组成立以来,我院不断加强多科室合作沟通,多次组织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及操作演练,进一步提升了我院的危重新生儿救治能力。在此次救治中,产科的提前预警、多学科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专家团队的精准救治以及医护人员的昼夜守护,都是患儿康复路上必不可少的环节。接下来,医院新生儿抢救协作组将继续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持续提升危重新生儿救治能力,全力为新生儿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文图:张静
编辑:张健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