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夜不能寐,竟是肺部问题

近日,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成功采用微创介入法,完成一例复杂肺动静脉瘘封堵手术。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立即恢复至100%,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全部消失。


呼吸不畅竟是这个原因


今年49岁的赵女士一年前出现了活动后胸闷气短、心慌头痛等症状,半个月前她的症状加剧,甚至夜不能寐,于是,她来到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就医。经肺血管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肺动脉造影检查,赵女士被诊断为肺动静脉瘘(PAVF)。

“肺是人身体的‘加氧站’,含氧量不足的静脉血要经由肺动脉流至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这里排出二氧化碳,加入氧气,从含氧量不足的静脉血变成‘元气满满’的动脉血,再经由肺静脉流入心脏,给全身脏器供血、供氧。赵女士所患的肺动静脉瘘就是在肺动脉的毛细血管里出现了‘瘘口’,这会导致静脉血还没经过排碳、加氧,就从‘瘘口’直接进入到人体循环中。”该院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井西波说,“赵女士的肺动脉毛细血管里出现了4个‘瘘口’,这是导致她体内缺氧,并产生偏头痛、心慌、胸闷等症状的元凶。出现这种疾病的患者如不能及时治疗,还可能发展成咳血、栓塞、脑梗等,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创新术式为患者解难题


井西波介绍,以往肺动静脉瘘患者只能通过外科开胸手术将患处的肺段、肺叶或全肺切除,存在创伤大,手术并发症较多,患者术后恢复较慢等缺点,现在临床中已经很少应用这种手术了;目前,临床中多会采用微创介入栓塞治疗这种疾病。
综合考虑患者病情与身体条件,井西波决定采取介入手术治疗,并采用封堵器直接封堵肺动静脉‘瘘口’,促使血栓形成,进而通过血栓机化,使‘瘘口’闭塞、消失。
“目前,常用的封堵材料主要包括弹簧圈、动脉导管未封闭封堵器和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但由于肺动静脉瘘病例比较少见,尚无专用的介入封堵材料。”井西波说,“对于较大的‘瘘口’,一个弹簧圈可能无法完全覆盖,医生需要导入多个弹簧圈,这样不仅会增加患者的手术花费,弹簧圈也可能出现移位,造成病情复发;如果选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或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手术中医生就要选用更粗的输送系统,这样会增加手术难度。”
为降低术后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团队最终决定采用Plug封堵器结合冠脉指引导管和冠脉导丝技术进行手术。

“如何从错综复杂、数以千万计的毛细血管中寻找到病变血管,将封堵器精准导入‘瘘口’,是这台手术最大的难点。”井西波说,“这个操作就像从二维的平面中寻找三维的图形,对医生的理论水平、解剖熟悉度和手术操作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



术中,手术团队先是为赵女士进行了肺动脉造影,发现了4个肺动静脉瘘,然后根据术前设计好的手术方案施行手术。2个小时的紧张手术后,手术团队成功用4个封堵器精准地封堵住了“瘘口”,赵女士的血氧饱和度也很快恢复至100%。
因为手术采用的是局部麻醉,赵女士没有感觉到任何痛苦,手术结束后她就说:“呼吸顺畅多了。”
“这种手术方式是我们进行了数千例微创介入手术后,结合各种手术的优点和临床经验摸索而来的,具有创新性。患者不仅手术创伤小,而且术后恢复快。”井西波说。


医生建议这些人群尽早到院排查


“井主任,自从手术完,我的呼吸正常了,睡眠也变好了。我家人也有类似的症状,想找您看看。”复诊中,赵女士谈到现在自己已经完全可以进行各种活动,没有再出现胸闷气短、夜不能寐的现象。

“肺动静脉瘘是一种少见的肺血管畸形,大多数是先天性发育畸形引起的,常见的病因是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肺结核等。患者常常表现为咯血、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偏头痛等症状,甚至有些会发展成脑梗死、脑脓肿,严重的可危及患者生命。”井西波提醒,“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尽早到医院排查、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文图:王晓敏
编辑:张健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