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技术加持,超声医学精准治疗水平再提升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疾病精准诊断意识的提高,超声已经从过去对医生诊疗工作的补充,变成了临床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来自患者和临床等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11月10日,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主任徐辉雄对当前超声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如此评价。
作为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极强的学科,超声医学从业者除需要学习大量的医学知识外,还需具备极强的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徐辉雄介绍,当前国内超声医师在质和量上都存在极大的空缺。超声医师培养周期也相对较长,一名成熟的超声医生至少需要5年时间的培养,而一些专科化的超声医生如产科超声医生和介入超声医生培养的周期更长。“当前国内超声医师数量还需要再扩充一倍,才能满足临床对超声检测的需求。”徐辉雄说。
在此背景下,更需要从全行业的角度,从体系、模式、产品技术等方面入手,对现有超声诊疗格局进行创新。例如,可通过提升超声仪器的使用效率和优化操作流程等方面,弥补超声医师数量的不足。
本次大会上,国内众多医疗器械企业为超声医学行业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也将超声辅助精准诊疗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超声仪器是一种根据超声波原理研制的医疗仪器。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成像方式,超声波拥有无放射性损伤、检查安全性高、能够动态显示器官运动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况及其异常改变等优点,可实时对身体各部位任意方位进行断面成像,同时获取功能和形态学方面的信息,超声仪器也被誉为临床医生的“视诊器”。
1963年,我国第一台能够批量生产的A型超声仪器问世,开启了我国超声诊断设备国产化的道路。直到此次国产领先的超高端超声检查设备面世,国产超声器械的发展历经整整60年。
徐辉雄表示,近年来,超声医学正呈现出产品与临床相互促进,双向发展的局面。一方面,产品技术在不断演进,特别是国内超声厂商更愿意倾听临床医生遇到的难点、痛点,通过产品性能提升、功能迭代迅速给出反馈;另一方面,超声医生能够基于临床需求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想法,促进超声仪器的创新。
从解决临床医生反馈的痛点出发,本次会议展出了众多超高端超声设备,尤其在声电数据、成像算法、系统算力三个方面实现了业内创新突破。有些产品采用了全新“AFM矩能探头”、突破性的“FreeBeam 自适应波束合成技术”,和算力大幅提升的“超并行运算架构”等,实现了超声成像在显示组织结构、血流灌注和生物学特征等多维度的提升,助力精准诊断。
会上,徐辉雄还对未来的超声仪器提出了几大期待。他表示,当前超声仪器在显微化层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像显微镜一样实现微米级成像,同时展现患者实时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这对医生精准化诊疗提供了极大帮助。未来,仪器需要进一步提升精准度,实现更高灵敏、更高精度的成像与检测,并能够实现对患者器官、组织功能的反映,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生理情况。诊疗一体化也是超声仪器发展的方向之一,如果能在患者患病初期通过超声手段尽早发现病灶,或是通过其他表征信息预测患者患病的可能性,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徐辉雄还特别提出超声仪器智能化的发展需要。在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远程超声多方会诊,或者半自动、自动超声扫描,无疑能够极大帮助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医生,从技术层面实现医疗资源下沉。
实际上,在国产超声仪器自身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已经与医疗行业深度结合,精准超声医学诊断和快捷的远程会诊正在成为可能。
“得益于上述技术的普及,我们在新疆、云南等地的基层社区医院开展了多年的远程超声工作,甚至可以由家庭医生操作上传超声图像,让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和更多基层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大医院的诊断服务。”徐辉雄指出,技术的进步可以减少一些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信息,在推动专业超声医学服务下沉的同时,向精准治疗的目标迈进。
文:满乐
编辑:吴刚
审核:孙梦 孔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