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传统医药文化筑健康新丝路之梦

日前,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健康报社、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大健康产业论坛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举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承办的“筑·传统医药文化与健康新丝路之梦”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分享了各自观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 朱海东:推动中阿传统医学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我国通过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开展疟疾等传染病防控项目和参与卫生援外三大途径,积极推动中阿在传统医学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一是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搭建中阿合作桥梁。自2015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相关项目,支持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促进中心与阿拉伯国家的相关机构合作,建立了中非疟疾防治中心、中国摩洛哥中医药中心、中国阿联酋中医药中心。双方以中医药海外中心为平台,开展中医诊疗、科研、教育、培训等交流合作。二是开展疟疾等传染病防控项目,促进中阿民心相通。自2007年起,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专家为主的团队,与科摩罗等国家合作开展了利用青蒿素复方制剂清除疟疾的相关项目,降低了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得到了当地政府、民众的认可。

三是参与卫生援外工作,增进中阿的深厚友谊。自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遣援外医疗队以来,几乎每支援外医疗队都提供了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生人数约占医疗队总人数的10%。比如,在援外中医药培训项目中,来自伊拉克、约旦、巴勒斯坦等国的卫生官员、传统医学专家参加培训,培训主题覆盖中医药相关政策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等。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 宋晨阳: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宁夏是中阿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推动中阿卫生健康务实合作,既是宁夏服务国家外交事务的重大使命,也是宁夏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在阿拉伯国家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受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托,宁夏承担中阿“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平台建设任务,开启了中阿卫生健康合作的新篇章,促进了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的普及性和普惠性。

伴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中医药在国际远程医疗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宁夏将积极发挥优势,不断突出中医药特色,利用国内优势医疗资源,依托云数据中心,建立宁夏国际中医互联网医院,建立与各级医疗机构连接的远程医疗工作机制,广泛开展远程教学培训、远程会议、咨询指导等医疗相关活动,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服务“一带一路”合作。


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 刘陆阳:培厚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沃土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作为我国重要的医药卫生资源,与西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护佑人类健康的职责和使命,成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时至今日,中医药不仅在服务民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成为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国际交流的名片。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连通东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的整体观、个性化、辨证论以及治未病、预防保健等理念得到进一步凸显,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民众的欢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务实合作和互惠共赢,无论是从造福民众的角度,还是从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我们都应该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让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宁夏具有悠久的中医药传统和产业基础。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宁夏加强中医药对外开放交流,建成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中医药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已成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李鲲: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阿拉伯国家始终是我国中医药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阿拉伯地区丰富的医药资源是我国古代丝路贸易中主要的商品,藏红花、芦荟、香附、椰枣等药用沙漠植物资源的引入,尤其是香料贸易,大大丰富了我国中医临床实践,促进了中阿医学的互学互鉴和交融。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了高层次、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目前,我国已携手阿拉伯国家开展了涵盖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我国通过派遣援外医疗队、成立医疗中心等医疗互助合作,促建中阿友谊丰碑;通过开展培训活动、“针灸风采行”等人才培养合作,搭建中阿文化交流桥梁;通过加快部分中药在阿注册上市等,带动中阿科技创新合作。

新的历史时期,期待中阿双方继续弘扬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友好精神,以医疗互助、人才赋智、科技赋能为抓手,以中医药临床疗效为驱动,双方民众梦相连、心相通、民相亲、义相融,助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影响力,积极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共同努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宋欣阳:阿拉伯医学研究促进中阿传统医学合作阿拉伯医学并不是在单一地区、单一模式发展模式下的医学,而是内涵较为复杂的医学,需要多角度、多方位综合研究。中医药在历史上与阿拉伯医学的交流互鉴颇深。近代以来,阿拉伯医学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缺乏重视与保护,我国学界对阿拉伯医学的研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持续开展阿拉伯医学研究,并就中阿传统医学合作的互补性进行分析。如医疗方面,近年来,2型糖尿病病例在中东和北非等特定地区增加。2022年9月13日,叙利亚阿勒颇地区宣布暴发霍乱。2022年11月,黎巴嫩近30年来的首次霍乱疫情在全国蔓延。对此,中医“治未病”“治慢病”“治疫病”的特色优势有助于增进阿拉伯相关国家民众的健康福祉。在环境优化方面,肉苁蓉、锁阳等中药材种植,有助于缓解阿拉伯部分地区荒漠化问题,在环境与民生领域实现中阿传统医学深度合作,助力构建中阿传统医学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 高树中:针灸教育与传播走向国际化民间教育形式主要指非官方政府组织的、以老师带徒弟的形式传授或父亲传儿子的家传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形式。在公元443年之前,由于没有官办的中医教育,作为中医重要组成部分的针灸教育靠民间教育形式传播,直至新中国成立前,针灸教育都以民间教育形式发展,并培养了许多针灸名家。1949年以后,针灸教育的办学形式逐渐多样化,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由政府举办的各层次的中医学校、学院,形成了以国家办学形式为主、民间传授为辅的局面,规模大、层次多、水平高、影响力大,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教育层次,其中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山东省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期,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20世纪90年代开始招收针灸专业博士研究生。随后,针灸国际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山东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招收世界各地的学生学习针灸,开展短期培训和长期学历教育。在国际上,针灸教育也逐步落地。截至2019年,45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695所中医药教育机构,其中一些国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比如印度、蒙古国等。这些国家有的设立中医学院,有的设立传统医学院校,还有的设立孔子学院、针灸中医相关学会等,并开设了中医针灸课程。

未来,我们要针对中医药服务发展不平衡和需求多样性的现状开展国际合作,完善国际针灸教育的标准体系,加强国际针灸教育人才的培养与交流。


黑龙江省医院院长 吴效科:国际化驱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医是基于经验的医学,疗效需要通过循证医学去评价,因此要找循证医学证据,并利用科技阐释中医原理,挖掘机理。这是中医国际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医是复杂的科学,中医的国际化需要循序渐进,可以从单体中药推广入手,然后开展针灸疗效评价,再逐步拓展到中药复方领域的推广与发展。比如,针灸技法在不孕不育临床治疗上得到广泛使用,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也具有突出疗效。试验针灸联合西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现,针灸治疗4个月后,妇女怀孕率可以达20%,活产率可以达16.7%。而针灸和中药联合使用,疗效可达到28.7%。中医妇科在调月经、助孕、安胎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我们通过大型临床试验,收集高质量证据,阐明中医疗效的优势和特点。通过这些手段,中医循证医学走上了国际舞台。

名老中医是传承创新的源泉,我们可以针对名老中医擅长诊治的病种开展疗效评价,并且对名老中医的理论经验做现代医学研究。同时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研究要想获得高质量的证据和研究水平,必须要遵循国家标准规范。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研究员 赵东峰:“肾藏精”理论下的中医肾精表型组学构建“肾藏精”理论诞生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内容涉及肾脏对于人体微量元素等物质的管控作用,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微环境”的调控作用。在病理条件下,“久病及肾”意味着肾精亏虚与脏腑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疾病谱上,“肾精亏虚”会引发诸多疾病,临床症状非常复杂。“肾藏精”理论认为,对于这些疾病均可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用补肾益精法进行治疗。对此,全国多家机构开展了队列研究,研究覆盖上海、广州、吉林、宁夏等地,设立了针对多种“肾精亏虚”证队列的研究项目。研究人员测量人体骨密度,同时对尿液、血液样本进行保存和检测,发现肾精相关的中医表型在生命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与肾精盈亏契合,并发现人体健康周期规律与肾精的变化规律一致。另外,内分泌指标、免疫系统指标等数据也证明了肾精有明显的节律性。在对“生长壮老”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慢性病与肾精的变化规律呈负相关曲线,证实了慢性病主要是以“肾精亏虚”为主,相关性可以达90%以上。对此,研究人员建立了“肾精亏虚”型慢性的疾病库。

通过上述研究,研究人员基本构建了从肾论治慢性病的学术体系,也构建了肾精表型组学体系,这对于未来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主任 郭军:以学科为抓手 促进科室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提出,中医药应在三个重点领域充分发挥三方面作用,即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和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是中医药工作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2019—202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门诊量在北京地区中医院中排名第一。科室管理采取闭环模式,明晰职责,整合资源,实现科研育人、职业规划统筹布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全面渗透科研育人的理念,从细处着眼,从实处着力,建立规范有效的动态协调机制。学科建设是科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西苑医院男科以学科为抓手,医、教、研协同发展,支持领衔学科,保证重点学科,发展主干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学科的发展思路是聚焦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中医药临床循证证据级别提升、中医药医疗机构制剂的研发与新药转化、中医药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建设、中医药临床与科研一体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个人要成功,需要加入一个优秀团队。西苑医院男科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学科成员都在助力科室成长,并将个人成长融入科室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副院长 童安荣:道地药材助力大健康产业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国家西北道地中药材产地之一。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不仅需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还要有悠久的历史和产业基础。在宁夏生长的中药材种类达1200余种,蕴藏量达40万吨。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种常用中药材中,宁夏有157种,其中植物药材有147种,占普查品种的40.5%。枸杞、甘草、麻黄、银柴胡、柴胡、锁阳等都是宁夏产出的重要药材。发展中药大健康产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一致,能起到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惠及民生、保护生态以及发展旅游业等作用。大健康产业的根本是“治未病”,道地药材在“治未病”中具有优势。研究发展道地药材、提高中药材品质、研发高端中药健康保健品是关乎中药大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发展中药大健康产业依旧面临很多难题。第一,管理办法有待完善,扶持政策有待加强。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中药材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了中药材质量标准及相关扶持政策,但有关中药材大健康产业链的统筹规划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市、县存在生产、仓储、销售各自为营的现象,没有形成全区统一的产业链,流通渠道仍以传统模式为主,流通环节繁杂,增加了流通成本,存在主观随意性,不利于中药产业的发展。第二,科技含量偏低。大健康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着科研人才缺乏、企业投入科研经费少、缺乏科研技术团队与平台、产品生产低水平且多重复等问题。第三,国际竞争力弱。受各国文化和政策的影响,一些国家对中药的认识还不足,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知识认知模糊,甚至存在着偏见。另外,部分传统中药产品不符合国际中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

对此,我们建议,健全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和扶持,发挥市场活力,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规划,建立并完善符合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的体制机制,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严格执行地方标准;建设中药现代物流体系;以创新为动力,提高中药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启动海外拓展工程,提升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中药保健品。


文:张漠编辑:魏李培审核:刘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