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肠道菌群这样参与慢性荨麻疹发病

本报讯(特约记者 严丽 通讯员 朱蕾)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中益生菌、条件致病菌、短链脂肪酸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针对条件致病菌进行干预的治疗新策略。
该研究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李捷教授、陈翔教授、彭聪教授和一位德国科学家等共同完成,相关文章日前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
据介绍,CSU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风团和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多达一半的患者对抗组胺药或奥马珠单抗治疗反应不佳。CSU伴有肠道菌群失调,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为寻找对CSU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历时4年,采用宏基因组测序、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系统揭示了CSU患者的肠道菌群、代谢特征谱。
研究发现,相较于正常人,CSU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短链脂肪酸水平显著降低;而条件致病菌,如肺炎克雷伯菌水平增高,且与短链脂肪酸水平负相关,但与疾病高活动度呈正相关。同时,CSU患者体内脂多糖(LPS)水平升高,与疾病快速复发以及肠道条件致病菌水平呈正相关。CSU患者的粪群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移植,可促进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肥大细胞(MC)活化,同时损伤肠黏膜屏障,增加肠道通透性,导致LPS积累;而移植益生菌Roseburiahominis(人罗斯拜瑞氏菌)、补充己酸或者给予抗生素,可以显著逆转上述过程,抑制MC驱动的皮肤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