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勇闯难关!这台教科书上少见的消化道重建手术成功了

近日,河北的孙大爷(化名)回到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复查。几周前,他在这里的胸外科中心做了一次高难度的食管癌手术,复查结果不错,让他有种劫后重生的感觉。



遇难关 常规手术无能为力


时间拨回2023年秋天,年逾古稀的孙大爷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阻挡,吃馒头等干硬食物时症状尤为明显。最初他并未在意,一段时间后症状加重,去当地医院就诊,查出食管癌,需要进行手术。
这种手术有两个关键性步骤:一是要对食管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二是要进行消化道重建,切除后的食管短了一截,够不到胃部,需要将部分的胃提拉、缝合变成“胃管”,与留存的食管进行严丝合缝地衔接,以恢复消化道的完整与通畅。

不过,孙大爷的情况更为复杂。50年前,其因“胃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现存胃部很小,几乎缩成一个球形,无法通过常规技术延长成“胃管”。心急如焚的家属四处打听,听说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中心可以做这种手术,便带着孙大爷赶了过来。


高风险 专家会诊全面评估


“患者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在胃腔远小于正常胃体的情况下,怎么做成胃管,实现胃与食管的吻合。”胸外科中心主任胡风标表示。
这是一个技术性难题。教科书中很少提到,文献偶尔可查到术式,一些年轻医生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除此之外,手术还将面临很多超常风险,比如,患者胃部曾做过胃大部切除术,解剖结构已经发生改变,术中易误伤其他脏器导致大出血,而且需要连接两处组织的吻合口也比正常情况要多,每增加一个吻合口就意味着风险又高几分。术后管理也很麻烦,因手术的复杂性,患者术后极易发生吻合口瘘、胃穿孔、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病情不等人,胡风标果断将患者收治入院。胸外科手术多是大手术,风险性高。作为一名拥有30年从医经验、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团队的胸外科专家,胡风标不知带领团队做过多少大手术,帮助过多少患者闯过生死难关,他想为孙大爷争取一线生机。
鉴于患者身体状况,孙大爷完善CT检查、评估上消化造影等一系列检查由胸外科医生全程陪同。与此同时,一个由胸外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专家参与的多学科会诊团队也很快被组织起来。

在参考各项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存胃大小、蠕动等情况后,专家们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严格评估:手术是否可行,怎样保证胃管长度、血运良好,怎样进行术后管理等,任何一个微小细节都被反复论证。论证结果很快与胡风标团队的治疗方案相融合,被整理成一套从术前准备到术后管理的全流程诊疗方案。孙大爷的手术有了希望。


解难题 成功实现倒置胃管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当日,胡风标团队稳扎稳打,对食管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在保证胃部血液供应、利于术后愈合的前提下,对管胃的大小做出判断,创新性地将“球形”存胃从中间打通,有效拉长形成倒置胃管,保证管胃长度足够与食管吻合。术中,团队密切协作、精细操作,根据组织间隙分离黏连部位,避免损伤血管;管胃使用倒齿线进行加固缝合,防止切缘出血……4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胡风标团队为患者施行手术


“患者的手术情况十分复杂,手术风险高、容错率低,技术要求高,不过我们对这台手术还是抱有很大信心的,这种信心来自于术前的周密准备,来自于团队在打过的一场场‘硬仗’中形成的‘战斗力’与配合度,也来自于患者和家属对我们发自内心的信任与理解。双向信任、双向奔赴,我们一起闯过了第一道难关。”胡风标表示。
手术难关闯过了,术后难关随即而至。由胸外科医护人员组成的护理团队“无缝衔接”,按照术后管理方案,在精心做好术后护理的同时,严密监测患者胸腔引流液、胃肠减压管等变化,及时防范、应对严重并发症的突袭。在护理团队的严密护航下,患者顺利出院,目前恢复良好。
事实上,在胡风标的带领下,胸外科中心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已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诊疗流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量身定制科学的、严密的术后护理方案,确保将并发症的可能降到最低,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我们一直在倡导快速康复的理念,并将这个理念落到实处,比如掌握更加前沿的技术,开展更加微创的手术,将更多的人文关怀、专业服务融入全流程的诊疗方案,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患者全过程的就医感受。”胡风标表示,“接下来我们会开展充气式纵膈镜+腹腔镜全食管癌切除术,这是一种更加微创、安全的手术,为食管癌患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文图:李媛 郭玉环 王晓敏
编辑:于梦非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