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占比持续上升,合理用药迫在眉睫

老年患者受基础疾病较多、机体代谢水平较差以及合并多种用药等因素影响,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更大。随着社会老年化趋势的发展,老年群体正逐渐增多。 1月18日,在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委会年度会议暨药健康公益项目启动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张学智等多位药学专家提出,针对老年慢病人群强化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管理迫在眉睫。


1月18日,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委会年度会议暨药健康公益项目启动会举办。

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以及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背景下,老年人群用药量不断加大,不良反应占比持续上升,202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占全部人群报告的32.3%。

作为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金鹏飞对于老年患者群体用药的隐忧亦深有感触。老年患者群体自我治疗的风险远远大于在医疗机构用药的风险,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不少因自己服用药物治疗而导致肝肾损伤的案例。

金鹏飞建议,考虑到老年人群的生理病理有其特殊性,对于这一群体的合理用药情况的监测应当加强。临床上用药要注意遵循五种药原则,即对于老年患者开药的数量要尽量控制在五种以内,同时加强对用药过程的监测、评估。更重要的是,建议老年人及其家属避免随意自我药疗,不宜凭自己的经验自作主张,随便联合用药,不要轻信民间偏方秘方,以免造成延误治疗或因药物间相互作用带来疗效下降或毒性增加,这就要求对老年患者人群的科普要尽量做到低门槛、广覆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北京医院医保处处长张群建议,如果设立一个公共基金,用于支持健康科普,将有利于减少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

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委会秘书长王宇飞介绍,由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委会策划的合理用药药健康课堂系列科普讲座,联合医药专家,结合健康热点,做最接地气的健康科普,指导患者居家药物治疗。此外,专委会还搭建起了药学+临床的交流平台,鼓励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治疗,开展用药医嘱审核、用药监测评估、用药教育等服务;在疑难复杂疾病多学科诊疗过程中,组织临床药师参与、指导精准用药等。

合理用药的基础是安全用药,合理用药不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而是药学工作以及临床治疗的最高价值目标,它不仅限于药品使用的环节,而且贯穿药品全生命周期。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原司长李国庆强调,这就意味着,监管部门不仅要关注到药品上市之前的课题设计,更要关注药品上市后研究、评价以及药物警戒和不良反应的监测,重点关注老年等特殊人群用药或已知特殊人群用药的变化。

合理用药关系民生福祉,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委会主任委员周福成介绍,我们专委会正在组织专家编写《中国合理用药进展报告》蓝皮书,以促进中国合理用药事业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运营: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