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肠菌移植疗效有了新思路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杨静)一项新研究发现,肠菌移植供体与受体菌群亚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决定肠菌移植治疗成败的关键:供体与受体“菌型”匹配度越高,肠菌移植疗效越好。
该研究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秦环龙、许谦、李宁/陈启仪团队完成。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子刊《宿主与微生物》上。
与肠道菌群相关的大量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与便秘、腹泻、脂肪肝、肿瘤等疾病相关,甚至在抑郁症、孤独症、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疾病的病理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肠菌移植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有部分患者效果不佳。临床统计数据显示,肠菌移植后菌株的“定植率”在50%~80%,也就是说,最多只有八成患者移植的群菌能够在肠道中存活并“定居”,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这一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定植拮抗”。
定植拮抗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如何提升肠菌移植疗法的成功率?该研究团队利用物种基因组分箱(SGB)技术,研究接受肠菌移植治疗的29名伴有胃肠症状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亚种水平菌群动态。结果发现,肠菌移植对患有胃肠道合并症的ASD儿童有效,而供体与受体间的SGB匹配度越佳,菌株定植率越高,临床疗效也越好。
该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肠菌移植后菌群的定植表现出“远交近攻”的特点,即供体与受体之间菌群亚种的亲缘关系越远,定植拮抗的程度就越弱;亲缘关系越近,拮抗作用越强。这可能与不同菌群亚种对生态位点(栖息地、食物来源等)的争夺有关,亲缘关系越近,对生态位的争夺就越激烈,移植后的定植率也就越低。该研究团队还发现,在便秘、腹泻、肥胖、脂肪肝、心血管病、抑郁症等疾病的肠菌移植治疗中,也存在“肠型匹配度”的问题。该项研究结果为提升肠菌移植疗效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
据介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研究团队从2012年起进行肠菌移植治疗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肠菌移植疗法的响应规律,目前已累计治疗两万余名患者。目前,该院研究团队已成功建立18种疾病的肠道菌群分类模型,这些分类指征可以作为肠菌移植预后响应的关键指标用于供体-受体的精准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