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西南医大附院:运用“新质生产力” 使患者不必到国外求医问药

近日,在“万千气象看四川”泸州篇“新质生产力”集中采访活动中,来自多家媒体的记者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简称西南医大附院)采访该院核医学科主任陈跃教授。陈跃说:“今年3月,我国首次获得克量级镱-176同位素,并制成镥-177。该技术的突破将为我们提供‘新质生产力’。”据了解,“新质生产力”是指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运用“新质生产力”

满足患者核医疗需求


山东省济宁市的田先生是第三次来到四川省泸州市。2023年,正因神经内分泌肿瘤四处求医的他了解到西南医大附院有新的治疗方法,便来到西南医大附院核医学科。“以前我走路都困难,现在好多了。CT扫描显示,肿瘤已缩小了一半。我已经在病友群广泛宣传了。”田先生说。
据了解,西南医大附院核医学科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从2014年便开展了广泛合作,成立了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先后获批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靶向放射性药物创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是四川省核医学医疗、教学、科研与创新转化平台及国际领先的核医学转化平台。

一名来自香港的患者分享自己的求医经历时说:“我需要的镥-177治疗在新加坡要等两个多月,而在西南医大附院,来了就能用药。泸州核医学科的核素治疗在全球都是非常领先的,我十分感谢核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让我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镥-177能在国内不间断供应,再也不用跑到国外去治疗了。”



据陈跃介绍,2019年以前,许多国内患有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癌的患者都需要到国外寻求镥-177核素治疗。自2019年以后,西南医大附院核医学科于国内率先开展了国际领先的镥-177治疗。这里每周都常规开展镥-177治疗、核素靶向治疗病例讨论会及病友交流会,并定期开展多学科门诊。2023年,科室治疗全国各地的神经肿瘤、癌症骨转移患者500多人,今年,科室将继续发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让患者不用再跑到国外求医问药。



陈跃说:“‘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效率变革不是单个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我们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核医学产业和产业链上。镥-177治疗可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骨转移瘤等。其中,我们团队针对骨转移治疗的原创新药TBM-001成功转化,为骨转移治疗带来了新希望。2023年9月14日,西南医大附院发明专利TBM-001成果转化签约仪式成功举行,此次药物转化是中国核药转化的里程碑。”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实现国产核药产业链新突破


据介绍,西南医大附院核医学科“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今年3月,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中国绵阳研究堆(CMRR)辐照,核理化院/公司生产的克量级镱-176同位素顺利制备出1.59Ci(居里,放射性强度单位)的无载体镥-177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各项指标全部合格,放射性核纯度大于99.9%。这一突破,切实增强了中国医用同位素无载体镥-177前体材料——高丰度镱-176同位素的国产化制备能力,填补了国内核医疗产业链上游的空白,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制的镱-176同位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高丰度克量级镱-176制备技术的突破,国产化镥-177制成的放射性药物将成功用于中国患者,造福更多的老百姓。西南医大附院核医学科将继续坚持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立足临床需求,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国际领先的核医疗服务。

据了解,镥-177是一种靶向放射性诊疗一体化核素,它释放出的β粒子可用于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骨转移瘤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应用前景广阔,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镥-177放射出的γ射线适用于诊断显像及放射治疗效果评价,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镱-176是生产镥-177的主要原材料,此前我国长期依赖进口,限制了国内对无载体镥-177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此次镱-176的成功制备,实现了中国镱-176同位素材料供应的自主可控,为核药关键材料打破垄断、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保障。


文图: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提供
编辑:张健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