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绵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用实力筑牢生命防线

重症医学科是守护生命的最后堡垒,也被称为“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在这里,每一次呼吸的起伏,每一次心跳的跃动,都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作为医院救治体系的重要一环,重症医学科在术前准备、术中守护、术后康复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推进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科室管理日益规范,特色技术持续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社会服务辐射范围逐步拓宽,学科实力跃上新台阶。该院重症医学科目前是四川省重症医学常委单位、四川省甲级重点学科,2024年获批成为川西北地区唯一一家省级重症区域医疗中心。


多点发力 重症救治水平跃升


“急危重症救治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我们要做的就是稳定病人的生命体征,为治疗原发病赢得宝贵时间。”绵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贾超认为,重症医学科不仅是疑难危重症患者的最后希望,更是无数家庭心中最后的“救命稻草”。在贾超的带领下,该科室医护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压力中释放动力,在挑战中寻找机遇,推进科室可持续发展。



科室医护人员在技术上深耕细作,熟练掌握血流动力学监测、基于重症超声的可视化诊疗、分子筛药物振动肺泡雾化、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体外膜肺氧合等百余项核心技术,建立了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急性心梗等多个重症救治流程,并设置多学科诊疗中心,构建全院救治一体化管理体系,推动全院共同参与重症患者救治。近3年,该科室年均收治患者数量显著提升,疑难危重病种覆盖率超过80%,CMI(病例组合指数)位居四川省重症医学科前列,为区域重症患者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了技术实力的提升,该院重症医学科还注重精细化管理,先后成立呼吸治疗、重症伤口护理、重症静脉治疗、重症营养、重症超声、体外膜肺与心脏、重症康复、神经重症、灾害重症救治等多个亚专业小组,重症患者精准化救治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大幅提升。同时,科室还建立了“呼吸机与气道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了全院呼吸机同质化管理及气道安全规范化管理。
作为科室的“掌舵人”,贾超深谙人才与科研是科室发展的“双翼”。在人才培养上,他注重打造一支专业、高效、团结的团队,通过内培外引,不断壮大科室人才队伍。目前,科室已从最初的3名医生发展到22名医生,其中包括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多名高层次人才,为科室的临床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也为科室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已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立项20余项,近3年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及SCI期刊发表论文31篇,撰写专著5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4项。


多元施策 引领辐射作用升级


在贾超看来,科室强大后,更需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整个区域提高重症医疗水平。

2016年,医联体的成立为科室发展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科室迅速整合资源,联合区域内25家医院共同成立了重症医学科专科联盟,推动了疑难病例的会诊、双向转诊等工作,使得区域内的危重疑难病例诊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科室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和创新专科联盟运行模式。2017年,推动川西北区域远程重症eICUs系统建立,实现了与多家医疗机构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打破了地域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更广泛利用。
2018年,科室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为华西重症联盟绵阳分中心,与绵阳市内22家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在线培训、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会诊等多种形式,为基层医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打通了患者救治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绵阳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贾超也十分重视质控工作质量。他带领团队深入基层开展系列质控培训,帮助基层医院提升重症医学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能力。同时,他还积极协助县级重症医疗质量控制分中心的建设,督导基层医院对质控指标进行规范监测,促进重症质控数据管理进一步同质化。
作为四川省重症医学住院医师和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科室每年都承办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为川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重症医护人才,为整个区域的重症医学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贾超表示,下一步,科室将以四川省重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为契机,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运用科技创新提升重症医疗救治服务水平,发挥重症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高位引领区域重症医学事业发展,推动成渝重症区域医疗副中心建设,让老百姓在区域内就能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文图:刘梦 邓凌腾
编辑:李宁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