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先天巨结肠发病机制
本报讯 (特约记者常宇 通讯员田娟)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冯杰雄教授与湖北大学刘志华教授合作研究,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构建了波阵面肠神经嵴细胞发育的时空分子图谱,揭示了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发育细胞》杂志。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疾病,发病率为1/2000~1/5000。以往研究表明,由于肠壁肌间和黏膜下的神经丛内缺少神经节细胞,导致肠段失去了正常的蠕动功能,进而形成肠梗阻,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为了更深入探索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通过对小鼠不同发育时间点及不同肠段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精细地描绘了肠神经嵴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及分子图谱。通过分析,研究团队发现了波阵面肠神经嵴细胞的高迁移性、增殖性,和较高的细胞可塑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肠道微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发现,一些分子在波阵面肠神经嵴细胞迁移过程与肠道其他细胞的通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表达信号受损时,将影响波阵面肠神经嵴细胞的迁移、调控的基因表达,从而可能导致先天巨结肠的发生。
冯杰雄表示,此项研究对进一步完善肠神经嵴细胞的发育过程,阐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潜在的诊断和治疗靶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