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青光眼基因编辑治疗临床试验启动
本报讯 (记者赵星月 通讯员李茜)5月7日,“BD113基因编辑技术治疗MYOC基因突变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启动会在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召开。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启动全球首个由青光眼基因编辑治疗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该研究由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蔡宇伽团队共同开展。
专家介绍,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目前,全球约有8000万人患有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的主要亚型,约占全球青光眼病例的74%。其中,30%的青少年青光眼由MYOC基因突变引起,突变导致的毒性反应使小梁网细胞组织凋亡,致使青光眼发病年龄早、病程进展快、致盲率高。
基因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单基因突变相关的遗传性疾病。在眼科领域,基因疗法已用于治疗多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然而针对遗传性青光眼,全世界尚无基因疗法可用于临床,主要原因是针对小梁网组织尚无安全可靠的递送载体。
为此,王宁利团队构建MYOC基因变异小鼠模型,模拟人体突变病程,探索基因突变所致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团队成员滕羽菲聚焦基因治疗领域,通过探索不同递送载体对小梁网组织的基因编辑效率,对变异基因进行敲除,以达到根除病因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结合由蔡宇伽团队开发的基于原创性基因递送工具类病毒VLP的创新技术“瞬时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双方研究团队共同研发针对遗传性青光眼基因瞬时编辑疗法(简称BD113),并在动物实验上取得了可喜成果:基因变异小鼠眼压降低,青光眼进展得以抑制。
“该基因编辑技术提高了传统递送载体的递送效率,同时显著提高了基因编辑工具使用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有效打破了体内基因编辑在临床运用上的瓶颈。”滕羽菲说,“此次启动的临床试验旨在评估靶向突变MYOC基因的瞬时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高眼压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据了解,该临床试验由上海本导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协作开展,拟纳入6名患者,随访1年。项目的启动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内青光眼基因治疗的难题,拓展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类病毒载体的临床应用范围。